《从0到1》该叫好的和该埋汰的

《从0到1》在这两年的创业大潮里面显得分外火爆,在公司内部的各种会上,都会听到“从0到1”这个词,在产品创新方面真是深入人心。到了17年初,创业大潮逐渐褪去,留下的是大量的裸泳者,既包括头脑一热辞职创业的新人和学生,也包括手拿大量现金不知投往何处的VC们。没有基础的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小之又小。

这本书内容比较少,加上国外作者向来喜欢的闲聊模式,看起来比较轻松,但干货得自己捞。对于本书的不少观点,有的挺认同,受启发;但有的和原有的认知分歧较大,认为还可以商榷。分析对比了一下,关于创业运作本身的,大部分认同;对于市场、竞争、技术、创新方法论的,大部分不认同。

作者本身是创业者,又是VC,所以对创业本身的真知灼见不少,但对于更为广泛的市场和社会,有些说法似乎有些武断,希望不是成功人士膨胀后的瞎说吧。看这本书的同时,刚刚也在看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倒是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以后可以专题研究。

关于认同的那些观点……

1、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都能在不同的细分市场里面取得垄断的地位。看看现在的TMT行业,无论是搜索的谷歌和百度,还是电商的阿里和亚马逊,或者芯片领域的ARM和INTEL,抑或视频硬件领域的MobilEye和海康,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无论这个细分市场是自然竞争形成的还是人为政策形成的,主导企业在某个细分市场都形成了垄断的格局(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这个细分市场正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蒂尔推荐的路径是先找一个小市场,占领主要份额,形成垄断优势,获取利润,在慢慢拓展。但这个路径的第一步,找一个小的细分市场,也已经变得很难了

2、向钱看的幂次法则

其实说白了就是二八定律,我总觉得越是人类社会的领域,二八原则越明显,正态分布就越少,不知道是不是和人类本性有关系。马太福音里面耶稣就说了类似的话,从社会到产业到产品,莫不如是。投资也是如此,但即使有幂次法则,投资人还是会尽量去投不同的项目,尽量的多元化,至今没有看到一个投资机构说我只投某个领域,或者只投某个公司。毕竟创投成功概率太小,概率论和幂次法则不矛盾,尤其是在结果导向的商业世界里。

3、创业基础决定命运

这个在工作中多次碰到,投种子轮或天使轮的投资经理,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要看人,越早期越看人。最近碰到一个资深IT大叔,已经盲投多年,不看项目,只看人,收益也挺不错。创始人始终都是创业的最根本的基础,创始人之间是否合得来,是决定创业项目能不能走下去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关于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蒂尔否定了一般假设,说起来也有道理,但这个还是要见仁见智了。另外关于全职员工、非现金薪酬等,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

4、帮派文化

讲到公司文化这个事情,创业公司的氛围本来就要比大公司亲密很多。我比较认同相互深度认识的团队文化更有利于凝聚力,离职率也不会那么高,一旦有了情感的束缚,就不那么容易散伙,但如果矛盾由地上变地下,就更加危险了。之前在政府部门的经历,大家都对彼此的情况门清,表面上称兄道弟和和气气,但背地里逮着一点小事就做文章,也是不太好的事情。

5、销售的重要性

书里说到创业公司往往容易高估科技与工程工作的难度,但同时又低估了销售的工作难度。因为这种科技工作的挑战显而易见,容易衡量;而销售工作往往是隐形的,销售人员在背后要付出很多才能使销售看起来很容易。

这一点太认同,感触太深了。尤其是在以技术和产品为导向的公司,技术人员的薪酬都是其他销售、市场、职能人员的数倍,而且公司中弥漫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技术高的气氛,有时候是让人很绝望的。主要做的不是技术和产品的工作,上层都会质疑和看轻,认为其他工作都很简单,很轻松,容易替代。业务不好,很少会考虑是产品的问题,找原因一般都是市场、销售的背锅。顾客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尤其是在B端市场。

6、关于销售的四分法

这个比较有用,而且和实际经验感触比较相似。营销有病毒式营销、市场营销、销售和复杂销售四种,分别对应的获客成本是1美元、100美元、1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对大众客户、中小企业、大企业和政府,有不同的营销手段和不同的获客成本,但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经常看到的现象是目标客户是大企业和政府,但做的营销动作是市场营销和普通人员销售,而且对于销售周期和困难性没有准备,追求快速成单,最后高不成低不就,什么也搞不成。

关于不认同的那些观点……

1、从1到N没意义吗?

创新的意义是不仅是新技术,还有商业化。从0到1的商业化,和从1到N的商业化,完全不是一回事。技术只有扩散之后才有意义,否则永远只是少数人的尝鲜玩具。1到N的复制对于大众是特别重要的,没有红海,老百姓消费不起高科技。

2、竞争没意义吗?

接上一个观点,我强调竞争的重大意义。希望蒂尔所指的垄断,是同类产品不同细分市场的垄断,这种垄断在经济学意义上叫垄断竞争,从形态上看离完全竞争更近,离垄断和寡头更远。从学经济学以来,经典教科书和老师都教育,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完美的,但也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自诩自由派,自由市场崇尚竞争。或许现在的高科技行业看起来让人觉得离传统行业的那些肮脏勾当很远,天生带有正义光环,互联网正是裹挟着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历史使命,让人天生有好感。但商业的本质是类似的,逐利的目标下,各种勾当都会反复上演。自从在互联网行业干过,其实有些东西,比传统行业更无耻。有竞争还好,至少彼此有顾忌,担心被替代,还收敛点。如果都是垄断,天知道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3、科技不取代人类?

这本书是14年成书的,不知道看了16年上演的人工智能热潮后,蒂尔是不是还这么想,觉得科技只是补充,全球化才是替代。我的观点刚好想法,科技加速了人类被替代的进程,而全球化延缓了这个进程。接触过那些即将于AI展开竞争的人,如速记行业、如翻译行业,几乎所有人都反馈出一种浓浓的忧患意识,觉得被替代是迟早的事情。至于现在那些智能工厂、无人工厂,机器换人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了。还说科技只是人类的补充,真的不是在搞笑吗?但是全球化是延缓了这个进程,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低,资本家就还有动力以更低成本的劳动力替换更高成本的劳动力的冲动,这样产业才能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转移,才能带动一些贫困地区发展。

这里做个预言:科技和AI只会加剧贫富差距,加深贫富鸿沟,人类大同的愿望,不可能通过AI实现。

I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0到1》该叫好的和该埋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