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读《大小由之》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读《大小由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小由之》是一本语文教学访谈录,这本书中内容皆由作者李节做的专家访谈构成,当然全是关乎语文的。而“人生是花,语文是根”来自拥有五十年教龄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语录。当手捧书本正阅读于老的这栏访谈时获悉他逝去的消息,心中一阵暗伤,我才走近,你却远离!不过套用王校长一句话:“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读《大小由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小由之”,这词多用在软笔书法上,起初对它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的,于是乎还特意百度了一下。买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因自己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困惑,于是副标题的“语文教学访谈录”正合我意,当涉足此书后也才理解缘何作者以此起名——散而有律。

        此书全是各专家自由随心的访谈录,都是讨论自己语文教学中心得、见解、方法、经验和感悟的,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辑  理念与方法 

      对这部分不太敏感,虽然大家们都把语文教学理念与方法阐释的很清楚,分析的很到位,本人也觉得说的很在理,但却过于教条,收获不大。本处摘录几处比较赞同欣赏的观点:1、母语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是长远的事情。我支持课改,但主张步子稳一些,不要操之过急,多从实际出发,不搞颠覆式革命。——温儒敏  2、中学语文教学课上,老师应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做什么,学得如何。语文课应让“学的活动”有序而充分的展开,“教的活动”相机而动,让学生比较忙,老师比较闲。学生能看明白的东西不需要讲。——王荣生  3、鲁迅是超越规范性的,读鲁迅应把他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中阅读。4、背“三、百、千”不必大张旗鼓

第二辑  为师与教学

      最受用的是这部分,开篇第一录便是贾志敏的《呼唤语文“回家”》,这不禁让人深思,语文到底走偏有多远?现当下语文教育有失偏颇,很多语文老师或只为自己教而教学(自己又何尝不是),或只注重自己的表演,即使公开课也只是为获取进职条件走过场式。这不禁让贾老师发出让“语文回家”的呼唤,他主张语文课上要有“书生琅琅,议论纷纷”,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应过多分析,语文的美是自己感受出来的。因此很多老教育家不断呼吁:“要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让语文回家”。当谈到作文教学时(本人当前最大难题)贾老强调“教学生作文,也是教他们做人”,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思想,让他们自由表达,大人不能过多干预。至于作文就是采用训练方式把学生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即可。(此处方法受教,尤其是训练方法针对本班基础检查学生尤为实用)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读《大小由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于语文教学李镇西老师也强调不要把课堂填的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的确语文教学很简单(多读、多写、多背),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每节课不厌其烦重复啰嗦的讲解,老师累,学生烦(或许我就是这样)。更让我惊叹的是李老师提出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的主张(最好是书评或文艺鉴赏性的作文),不过想想很合理,一篇作文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对学生读写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个性化的见解的考察。

        对于鲁迅,其作品是当代中学生“三怕”之一,其实怕的不仅是学生,应该说连很多语文老师都是怕的,学生怕理解,老师怕教(怕学生不能理解,怕没抓住重点,也怕没讲透如我就是)。而钱理群却交给我们鲁迅教学的方法:找到鲁迅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抓住文章的神来之笔,既有所讲也要有所不讲,关于文章既要讲内容也要讲写法,并认清鲁迅价值,他的作品要常读常新。

        当然此部分还有许多专家的独特见解,如魏书生、蔡义江、孙绍振、吴晓东等,内容也涉及到解读《红楼梦》、作文写作阅读与教学的关系等。总归一句话:学语文,多读,多写,多背,给学生足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去表达。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人生的繁华似锦,语言语文的滋养。而语文的美在于人文性的美,文艺的美,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阅读修炼得来的阅读可以开启想象,可以滋养心性。

第三辑  视野与想象

未读完(笔记待续)……

由于自己拖拉的烂脾气(自己总把读书寄托在周末来完成),恰逢这周烂事太多,阳光明媚的周末加上不补课本应是大喜的日子而我们却接连几天的加班,感觉整个人都快散架了。最遗憾的是这难得的天时地利却不能带两个小宝出去玩哈,作为宝妈实在汗颜,种种愧疚难以言表,愧意难当。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读《大小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