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为什么这样教孩子们打球?

小麦马上就要5岁的时候,爸爸给报了一个小孩儿棒球队(T-ball),班上的十多个小朋友都是4-6岁的。

美国人为什么这样教孩子们打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堂课没有任何要求,几乎家家都是全家出席,小朋友一个个虽然表现比较积极,但投球、接球、打球一样也不会。

有一个教练,招呼着小朋友干这个干那个,但10多个小朋友根本看不过来。

有一个爸爸主动当副教练,指导小朋友。

俩大人凑合着让小朋友知道了一点点关于Tball的基础知识,至于技巧统统没有。

图片发自App

第二堂课,跟第一堂课差不多,只不过家长少了一半,很多家都是只有一个家长出席。

还是有一个教练一个爸爸参与教练。

这次小朋友知道了游戏规则——一共三个垒,打完球就跑,接球的要把球传给第一个垒的孩子,再由第一个垒的孩子扔回“家”。

有一个小朋友躺在地上找妈妈,坚决不玩了,嫌太累了。

想想他们都接不到球,一个扔出去,另外一个要跑很远才能捡回来,一节课跑若干遍,是挺累的。

图片发自App

两堂课之后就开始打“比赛”了。

比赛之前,每个小朋友起的都很早,早上8点,参加了开幕式,穿着白色的棒球裤子和统一的球队衬衫,还在社区里一顿游行,手里拿着自己球队的旗子,很有仪式感。

美国人为什么这样教孩子们打球?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正式比赛的时候,两支队伍的观众可以说是“座无虚席”,从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到摇篮里的弟弟妹妹,统统加入啦啦队。

教练拿张纸,一边写着孩子球衣上的号码,一边问那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因为球衣是当天早上发的,孩子们又只跟教练见过两次面,所以对不上号太正常了。

球赛是不计分的,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混乱的场面。

不太明白规则的二十几个小孩儿,陆陆续续上场。

观众席上掌声过后,手机齐刷刷举起。

孩子们挥舞着棒子两三下打不着球,好不容易打到球了,也不知道扔了棒子跑,教练还要提醒一下。

场上的小孩儿不管是哪个队的,见到球都统统去捡球,要是不看球衣,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再看看家长们鼓着掌,喊着“好”“棒”“继续努力”“不错”......

没一个说“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这是比赛吗?”“浪费时间”......

比赛结束,两个队的小朋友排成两队,跟职业比赛一样互相握手告别。

一个个家长跟孩子拍手、拥抱,好像他们是“小英雄”荣归故里。

图片发自App

小麦爸爸跟其他观众没什么区别,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孩子们表现得很好,“学”了不少东西。

他认为,比赛成绩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培养一种“比赛精神”。

在我看的若干书中,有一本提到吉姆·汤普森积极的教练联盟(Jim Thompson positive coaching alliance=PCA)。

汤普森先生是斯坦福公共管理课程的主任和终身教授,他撰写了9本关于青少年运动的书籍,旨在提高游戏质量,发现更好的运动员,更好的人才。

汤普森提醒人们,职业体育与青少年体育根本就是两码事。职业运动的目标是获胜。青少年运动有其他更重要的目标。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们玩体育,享受体验运动本身; 并帮助他们学习“从困难中反弹”,并发现“如何在团队里支持他人”。

“赢得比赛”在汤普森的哲学里是“小事”,而性格培养是“大事”。人们经常在运动中忘记了这件大事,而去关心小事,批评、呵斥孩子们。

汤普森认为,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因为有情感储备,因为在运动中得到了欣赏、倾听、鼓励以及对他们努力的赞扬。而品评责备只能让孩子们的感情储备越来越少,他们变得焦虑,害怕犯错误,甚至最后退出比赛,因为觉得没有意思。

他鼓励父母和孩子们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要记得提醒孩子们,没什么大不了的,享受比赛最重要。

美国人为什么这样教孩子们打球?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然,孩子们还是要被调教的,但是要按照孩子的情绪来调教,在他犯错误了之后,或者输了比赛之后,并不是调教的好时候。他鼓励教练们记下孩子们3-5件表现好的地方,在下一次训练之前回顾一下,同时指出差距。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

他的这些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包括康乃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心理学临床副教授,肯尼斯·巴利什博士。 我是在他的书中了解到的汤普森先生和他的理论。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也明白了,美国人这种教孩子打球的方式和原因。

希望能对中国的教练、家长们有所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人为什么这样教孩子们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