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在剑桥,她把所有时间花在读书上,贪婪地吸收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知识,以解决自己内心那个关于“家”的困惑。

离开剑桥前,Tara花了2周时间连续通宵报送了一篇学术论文。其在剑桥的教授说:“这是我在剑桥任教30年的时间中,读到过的最好的论文。”

之后,她还获得了盖茨奖学金,顺利进入剑桥攻读历史学博士,并担任哈佛的访问学者。

走进深山,希望与家庭和解


学术上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在Tara心里,与“家”、“父亲”对立的阴影却始终没有散去。

终于,她决定坦白,也需要一场和解。Tara决定将二哥Shawn童年折磨自己的事情告诉父母:扯住她的头发把她往马桶里摁,扭着她胳膊甚至能听到骨头发出声响,而他想听到的不过就是她的一句求饶。

她想要收到那句欠了她十多年的“对不起”。然而Tara万万没想到,她的坦白被诬告成陷害。迎来的竟然是父亲的咆哮、母亲的沉默和Shawn的死亡威胁。

一切都结束了。

她终于彻底醒悟:她并没有能力改变父亲的独裁和顽固、母亲的软弱、Shawn的残暴,她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选择自己的立场。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I am not the child my father raised, but he is the father who raised her.

我不再是那个被父亲塑造的小孩,但父亲依然是那个父亲。


从接生婆到剑桥博士,是教育成就了我

“我曾经以为,我会在19岁时结婚,父亲把农场中的一个小角落分给我,作为我的结婚礼物。我的丈夫会在那里盖起一座房子,然后我们就住在那里。

白天,丈夫回到家中帮父亲工作,而我则会帮助母亲研制草药,或是像她一样成为一名没有执照的接生婆。”

然而最终她却走到了对立的极端,成为了一名高级知识女性。

走出深山,她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收获了更多师长和朋友。最重要的是,她终于成为了自己,一个不再任人摆布的自己。

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她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迷茫、质疑和嘲讽姑且不提,父亲、母亲、Shawn此后跟她断绝了关系,才是更可叹的。她把真实经历写成回忆录的目的就在于想告诉众人三个道理:

1、决定命运的不是出身,而是选择


许多人都像Tara一样,被囚禁在自己的“大山”中,却用“宿命论”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他们思维单一,亦步亦趋,自以为目光所及就是全世界,放弃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Tara用极端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跳出命运的陷阱确实很难,却是可实现的。

2、坚持自我,不轻易妥协


当家庭灌输的价值观与自己所追求的严重对立时,Tara说:


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

你可以深爱着某人但依然选择离开。


有时候,坚持自我须与全世界为敌,却是开启崭新人生的唯一路径。


3、相信教育的力量


那些关于“家庭”、“父亲”的问题答案,全都藏在她读过的书和见过的世界里。是巨量的阅读、贪婪地求知、给了她分辨对错的能力,给了她在疑惑和摇摆后依然坚持做自己的底气。

一个人,只有亲自见过了世界,才谈得上拥有世界观。在此之前,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幻觉。


人生最硬的底气,来自教育。有什么比教育来得更硬气吗?

——蓝橡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