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术语
第一章
媒体的多任务处理: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迅速切换,而不是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而这种切换对精神的影响比人们预想的要大得多。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储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执行控制”,“认知控制”:执行控制只是一种功能,而非一个个体。将执行控制力比成一支自带指挥的交响乐队。另外,执行控制力还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索,这种行为叫“元认知”。执行控制力基于既定的目标决定将那些记忆,思绪或知觉调动到思维的台前,又让哪些隐入幕后,就像指挥歌手何时唱歌,何时住口。中央的执行控制功能在激活一个新的目标之前,必须终止与前一个目标相关的记忆,思绪或知觉。(元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元认知实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注意瞬脱:一种感知现象,当人们刚刚听到或者看见某件重要事情之后的0.15秒到0.45秒之间,即使耳朵和眼睛工作正常,也接近于失聪而且无视其他视觉刺激。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大脑感觉与注意力机制在短时间内完全用·于处理第一个识别而产生的。
镜像神经元: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镜像神经元可能是内省,社会化行为以及学习的基础。
叙述性网络:这是一个注意力过程。有了它,你就能够把脑海中模拟他人行为的能力,转化成控制意识。
- 智识伦理:这是“一套关于人类思维如何运作,应该如何运作的假设”。卡尔表示,对这套假设的遵循正在损害个体和社会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互联网内在的狂乱和肤浅特性被植入我们的神经系统。
技术决定论:它是技术发展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两个重要原则基础之上;一是技术是自主的;二是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其理论为两大类;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强技术决定论是一个极端的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其代表是奥格本学派。弱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产生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即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所以也被称为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
流量控制:新的通讯技术让我们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何时以何种方式,与谁互动。
邮件性呼吸骤停:在读写铺天盖地的邮件是因烦恼而体会到屏气凝神的感觉。(解决方案:首先要呼吸,邮政性呼吸骤停常常是持续地一心多用的外在表征,因此首先要解除症状。然后我们必须学会管理注意力,要减少那种希望持续地与他人连接的冲动。
梭罗式的反抗:希望人们能真正看清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随大流别人追求什么我也追求什么。(在疏离他人之外,我们也要警惕疏离自己内心的危险)
超链接:超级链接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网页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元素。各个网页链接在一起后,才能真正构成一个网站。所谓的超链接是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而在一个网页中用来超链接的对象,可以是一段文本或者是一个图片。当浏览者单击已经链接的文字或图片后,链接目标将显示在浏览器上,并且根据目标的类型来打开或运行。
神经重构:人类的思维过程既不是先天预设的,也不是后天重置的,尽管我们很容易就犯这种错误。即便大脑中可能会有一群特定的脑细胞同时活跃,看起来像是预防好的电路,大脑的运行方式实际比这动态得多。伍尔夫强调,人习得新技能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祖会在特定的网络中建立新的连接,并且强化节点间的通路。伍尔夫说:“多亏了这种构造,我们生来就具有了改变先天条件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得以超越自身。"
元过程:我们用文字记录知识,在时空中传递文字符号,而其他受过同样训练的人不论身处什么地方,什么时代,都能学到同样的知识。
神经元再利用;神经元再利用是指将大脑这种令原有机制服务于新功能的现象。
生物反馈:物反馈 (biofeedback) 又称生物回授。它在不同的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涵义,既可以指有机体内发生的一种过程;又可以表示一种方法;还可以表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
神经反馈:是一种关于身体过程和意识的调节。
元认知:元认知有3个部分组成,1、元认知知识(也叫元认知意识),指个人对自身及他人作为认知主体了解;2、元认知规则,指对认知和学习经验加以管理的规则,通常通过一系列控制学习行为的活动来实现;3、元认知经验,指当前持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经历。
垃圾识别:简单粗暴地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答案。(我们应该关注搜索的过程本身,并且懂得哪些问题是启动搜索的原因,而哪些问题能够深化他们的认识,绝非肤浅的搜索行为)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
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是简单的训练注意力的方法,花1530分钟专注于一项任务,然后进行510分钟的多任务处理。这就是番茄工作法的精髓所在。
第二章
Whois:Whois是网络服务,它能显示大多数网站的所有者的姓名。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是互联网上标准资源的地址。互联网上的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唯一的URL,它包含的信息指出文件的位置以及浏览器应该怎么处理它。
在因特网的历史上,统一资源定位符的发明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步骤。统一资源定位符的语法是一般的,可扩展的,它使用ASCII代码的一部分来表示因特网的地址。一般统一资源定位符的开始标志着一个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网络协议。三点定位法:即从三个不同的、可信的信息源处验证信息的可靠性。
sourcewatch.org:这是一种帮助人们追踪网络组织的查询服务。
snopes.com:是致力于揭穿网络上的流言的网站。
可信度:通常是一种感觉,而非人或者计算机产品的实际特性。{17}应该将可信度看做你对于被评估的信息的信任程度。
PageRank:谷歌的创始人之一佩奇(Page)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发明了一种为搜索结果排序的算法,对某个网页排序的依据是有多少其他网页链接到了该网页中。
内容工厂:就像公关行业懂得操纵公众的想法一样,从事“搜索引擎优化”的专业人士也掌握了操纵搜索引擎的秘诀。他们将需要推广的品牌名称和毫无意义的词语或者从别的博客上摘抄下来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发布
ScienceDirect:提供免费的学术论文导航服务。
互联网健康基金会(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是一个稳定的信息源,它提供可靠的在线医疗信息。它甚至还提供了一个浏览器插件,帮助你比对该基金会数据库和其他网站的信息。{49}曾有聪明的医学院学生撰写了网络医疗信息的质量评估指南。{50}医学图书馆协会(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也发布过《查找及评估网络医疗信息的用户指引》(A User’s Guide to Finding and Evaluating Health Information on the Web ){51}如果你在查找网络医疗资讯方面是个新手,不妨参考上述资源。
MedHelp.org和JustAnswer.com:它们能够针对你的特定问题找到“来自专业医护人员的详尽解答”。史蒂文斯也提到了Sharecare.com和Healthline.com,认为这些都是不错的资源。{57}{58}{59}{60}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专业医护人员以及网络都能为癌症患者提供相关信息,但这些患者更愿意向其他患者寻求有关日常护理的建议。{61}
PatientsLikeMe:用众包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且独立发布了临床试验报告,质疑使用碳酸锂缓解肌肉萎缩的有效性。通过比较服用和未服用碳酸锂病人的类似情况,在线社会化网络所搜集的证据,足以媲美更加严谨的科学研究。尽管这项研究并不是标准的双盲实验,但这种由病人发起的研究为更严谨的学术探讨提供了线索。
OrganizedWisdom.com:汇编了来自上千名医护专家的信息。
TalkAboutHealth.com:提供将病人介绍给病友和专家的服务,堪称互助小组的“红娘”。
ScienceDirect:提供免费的学术论文导航服务。
互联网健康基金会(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是一个稳定的信息源,它提供可靠的在线医疗信息。{48}它甚至还提供了一个浏览器插件,帮助你比对该基金会数据库和其他网站的信息。
消费媒体的五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保持怀疑”,这跟我前面论述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二条原则是“主动判断”,这让我们在面对不可靠的网络信息时,不至于陷入愤世嫉俗的想法之中,三条原则是“开拓思维”,这是鼓励我们寻找与自己想法相悖的意见,第四条原则是“不断追问”,第五条原则“学习媒体技能”则强调,积极地投入社会化媒体,能够让你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中去,让你了解到文化产品制造者们的思维模式,这对你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雷达:将不同RSS推送消息按某种逻辑捆绑在一起。
维基现实:史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不无讽刺地提出,维基百科等社会化知识集成社区已经炮制出了一种所谓的“真实”,他管这种现象叫“维基现实”(Wikiality)
第三章
- 网络参与者:那些能够投入精力去思考、评分、复核材料、给内容加标签以及上传图片和视频的人。
- 扫到痒处:在互联网文化之中,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人们可以轻易地参与到协作中,他们会有很多参与的理由,比如说声誉、利他主义、满足好奇心、学习、回馈某个提供价值的社区、参与游戏等,还有种常见的理由是:反正是自己本来要做这件事,那不妨将其当做为大家做贡献好了。
- 开源软件:开源软件,英文表示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oss,直接的字面意思是公开源代码的软件。软件既然连源代码都公开,因此开源软件具备可以免费使用和公布源代码的主要特征。
- 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由因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 参与文化的定义:1.与艺术表达和公民事务相比门槛较低。2.鼓励和他人创造和分享作品。3.存在某种非正式的师徒制,让最有经验的人把知识传授给新手。 4.成员认为他们的贡献是有意义的。5.成员互相之间有一定的依存感。(至少关心他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 网络参与者:那些能够投入精力去思考、评分、复核材料、给内容加标签以及上传图片和视频的人
- 数字参与素养:包含一系列的技能(说服、策展、讨论,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呈现),也包含多种参与方式,比如说给照片贴标签、收藏网站、编辑维基百科页面或者写博客。
- 联网创业者:为群众贡献,并从中获益的人。联网创业者通过向网络免费地发布作品来获取声誉和观众。我们将之前孤立的网络连接起来,从连接中获益。
- HTML:超级文本标记语言。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也是一种规范,一种标准,它通过标记符号来标记要显示的网页中的各个部分。
- FIP:文件传输协议。用于Internet上的控制文件的双向传输。同时,它也是一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基于不同的操作系统有不同的FTP应用程序,而所有这些应用程序都遵守同一种协议以传输文件。在FTP的使用当中,用户经常遇到两个概念:"下载"(Download)和"上传"(Upload)。"
- 博客圈文化:个人出版者的文化
- 策展(curation):人们总会有选择地分配注意力。在网络世界,一些人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注意力的分配。这种网络行为被称为策展
- “大众分类”(folksonomy):当上百万人添加标签时,类别就出现了。事物实体可以很轻易通过多个分类储存和发现,这是一种组织方式。
- 玩乐劳动(playbor):我们不一定拥有雅虎等大公司的股票,但这些公司正利用我们的劳动牟利。不过,这是劳动吗?还是一种玩乐?这两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于是有些人把这种行为称为“玩乐劳动”
第四章
ping:指的是Windows、Unix和Linux系统下的一个命令。ping也属于一个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的一部分。利用“ping”命令可以检查网络是否连通,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和判定网络故障。
“洞烛先机”(emergensight):指的是世上最优秀的协作者拥有一种超能力,在混沌不堪的协作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集体智慧:指的是没有人知道所有东西,每个人都知道一些,任意成员的知识可以通过即时问答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虚拟社区:指的是一群见过面或素未谋面的人,通过BBS和网络分享文字想法。和其他社区一样,它是由一群遵守特定的软性社会契约,并且有共同兴趣的人组成的。
众包:指的是超级大规模协作,众包并不面向某些组织,而是公开召唤人群。用以描述把问题和任务分成小块,然后公开呼唤群众志愿参与的现象。
“众筹”(crowdfunding):指的是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灾难维基”(CrisisWiki):指的是一个可以编辑的灾难应急资源目录,它受“飓风维基”(HurricaneWiki)和东南亚地震海啸博客启发而建立。
“分布式审议专利”(peer-to-patent):指的是通过众包的方式处理专利申请,创建类似维基百科的社区来管理申请过程,专业技术的人员可以毛遂自荐,评论和注释专利申请文件,为专利官员提供意见。
第五章
小世界现象:节点间平均距离很小、节点数目很多的网络背后都具有的结构,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都比较少,只有少数节点(超级节点)会有很高的连接数(高连接度)。
幂律分布:指分布频率与排名次序成指数关系的分布。
幂律分布的“长尾”:随着坐标轴延伸,分布曲线趋近于零的速度比一般正态分布要慢。
帕累托分布(80/20定律):低连接度的节点数远远多于高连接度的节点数。这种分布多见于财富分布
麦特卡尔夫定律:在以太网和互联网等多对多网络结构里,价值增长的速度比广播网络要快,因为增加节点可以大大增加每个节点的连接度。当每个节点都有可能连到任意节点时,每增加一个节点,就不只增加一个单位价值,潜在的连接是节点数的平方。
萨尔诺夫定律:在电视和媒体这样的广播媒介 中,网络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增长呈几何级数上升趋势:用户越多,价值越大。
里德定律:让个人构成群体的多对多网络(如互联网和万维网),其实用性增长的速度远超麦特卡尔夫定律的预测,因为每个节点 的价值不仅需要乘以其连接的节点数,还要乘以可能联系到的潜在群体数目。
联网个人主义:互联网和手机让通讯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而变成以个体为单位。
网络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断积聚,不断更新,并且可以转化为真实世界的行动,这些社会资本都是素不相识但有类似兴趣的网民们共同培养和发展的。
问题解答
有意识的走神:你是注意力的主人还是俘虏?
头脑简单的人一味的说互联网摧残了我们的注意力,但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将注意力专注于特定对象是不对的。对象之间的联系才是关键。在上网的时候去,注意力至少偶尔会被外力左右。然而,持续的注意力需要内在谋划。心中有一个目标,我们才能积极地将注意力汇集在写作等特定的对象上,同时把与这中心任务不直接相关的信息过滤掉,只要清楚自己的目标,也只有自己能决定,在特定的时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走神的确是个问题,但片面的关注其弊端就犯了:选择性忽视“的错误。人如果无法容忍干扰,就不可能在跨过路沿事同时听到出租车鸣笛(更别提边看手机边走路了)。假如你屏蔽了所有干扰,生命就将危在旦夕。但是,如果你用心的使用媒体,就得训练自己辨识与当前目标无关的活动,并把注意力从这些活动中抽离出来。互联网是否让我们变笨?
不少学者认为数字网络带来的坏习惯,最终会损害我们的大脑,残害人类的文化。卡尔认为走神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互联网的使用者们渐渐培养出一套“智识伦理",这是”一套关于人类思维如何运作,应该如何运作的假设“。卡尔表示,对这套假设的遵循正在损个体和社会集中力的能力。互联网内在的狂乱和肤浅的特性被植入我们的神经系统。互联网伦理以多种方式破坏了深入思考的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互联网的基石:超链接。卡尔担心,超链接会使由书本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消亡,而这可能给个人和全社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卡尔认为科技造成的可怕是不可避免的,但作者并不赞同:通信内容和方式的极大丰富固然有其危害,但社会也可以通过普及教育来应付,就像古登堡印刷术之后的欧洲乃至全世界一样。在学术圈中,我将卡尔等批评家的观点称做”技术决定论“。我认为这种观点极危险,又表现出他们对技术之弊端的了解相当肤浅。人类是有力量的。没有这种力量,即便其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仍然存在,互联网也无法存续。作者认为,发挥互联网思维模式的能量,必须靠我们自己,就像前人开拓了古登堡印刷术和文字思维模式一样。如何搜索,如何获知?
要想获取新的、不熟悉的领域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浏览网络并进行搜索。尽管很多时候搜索并不会带来对某个领域长久的兴趣,年轻人确实会把这些基本的知识当做敲门砖,借此开始从社会和实用层面更加深入地探索某个领域。很多人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主题公园排几小时的队,就是为了花钱看看演员如何在那个人造的村子里假扮魔法师。实际上,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或熟练或生涩、或成功或勉强地用电脑和键盘玩出了魔法般的花招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的“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发生事故,大量原油从平台底部漏出,注入墨西哥湾。BP当时向各大搜索引擎购买了赞助商链接,链接对应的词条包括“漏油”“BP漏油”以及“深水地平线”,以诱导舆论。我提到哈利·波特和BP是为了强调,搜索能否带来智慧的魔法,取决于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熟练度和所采用的搜索词条的恰当程度。对信息所消耗的东西的匮乏。而信息会消耗什么呢?
这很明显:它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丰富带来了注意力的短缺,人们因此必须高效地在过多的信息之中分配注意力。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字世界开启了大门,令人目眩神迷、心神涣散的链接、视频、推文、电子邮件、状态以及那些配有可笑文字的猫咪图片连成网络,引诱我分心,同时提供了更多的有用信息,需要我用更多的精力来处理。你看到一个链接,然后决定要不要点击它,这时候你就对注意力施加了执行控制;你也有可能不进行控制,任由注意力成为信息的俘虏。当你在课堂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在商业会议上把玩黑莓手机,在街上边走边发短信,或者在陪孩子逛博物馆时心不在焉,你的认知行为和社会行为就开始影响你的思维和周遭的社会环境。正如我先前提到过的,“信息力”是我自创的词,它描述了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结合了内在的注意力技能以及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筛选工具。信息力结合了注意力技能、有效的技术以及社会化互动,它的作用在于随时随地找到对你有用的信息。但要注意,这只能保证你得到了信息的输入,但无法保证这些输入是有效的,也不意味着过多地在这些输入上花费精力是健康的行为。这时,你还需要垃圾识别技巧以及专注的精神状态。如何理解参与文化?
如今媒体空间的规模大大扩展了,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讲故事、表达个人看法、贡献想法和彼此互动,这便属于一种参与文化。在数字联网公共空间组成的世界里,如果你知道如何进行网络参与,就有可能获得影响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参与的力量在于和他人分享。有时候在博客上大吵大闹也是一种参与方式。博客需要有人阅读、评论和链接。我们参与网上活动主要出于自身利益,但正如亨利·詹金斯所提到的,如果我们灵活运用数字文化领袖蒂姆·奥莱利的参与机制{5},上百万个人的参与行动就可以积累成一种参与文化。詹金斯和他的小组对参与文化的定义是:
1.与艺术表达和公民事务相比门槛较低。
2.鼓励和他人创造和分享作品。
3.存在某种非正式的师徒制,让最有经验的人把知识传授给新手。 4.成员认为他们的贡献是有意义的。
5.成员互相之间有一定的依存感。(至少关心他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参与文化要充分地参与到当代的文化之中,我们不仅需要消费信息,还需要创造并分享信息,有意识的数字化参与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民主、更多样化的文化,即鼓励参与的文化。参与文化不是一小撮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一种人人能够贡献的文化。人们能够参与创作百科词条和拥有上百万观众的视频。这种文化中的人们都觉得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力量。参与不是抵抗,也不是另一种简单的合作方式;在参与结果不确定的事情的过程中,存在各种斗争。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都可以被视做“参与者”,并且意识到他们拥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能力、资源、技巧、权限和时间。为什么网络很重要?
人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在高中和大学化学课时已经很熟悉单质碳的概类社会化网络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类集体具有个体所缺乏的性质,集体能做出一人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网络创造出经济文化价值联系在一起,网络至少能够提供3类价值:针对个人用户的服务的价值随用户数量线性增长;促进交易的服务的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增长;而促进群体联系的服务的价值以用户数量的指数增长。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一个特定网络的规模不断增大时,它的主要价值也会发生变化。不论规模的增长来自顾客的逐步添加的附加值,还是来自群体间更高的联通度,大规模的增长通常会催生新型的“杀手级”应用,从而塑造新的竞争博弈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