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在路上_第1张图片
写作路

说到写作,写文章,我从小就一个头两个大,上学的时候写作文全是套路,还是那种别人玩剩下的又老又臭的那种,常常有执笔脑洞空,下笔乱糟糟的感觉,上学那会也没什么耐心去练习提升,就像古典老师说:成功是一个漫长的爬坡过程,这个过程很难,所以很多人倾向于刷知识的快感。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所有你今天读过的书,在将来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你的气质。而我恰恰觉得我就是被这句话給害了。读过的书真的能够与自己融入一体吗?反正我不能。

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严重有问题的,当然我也曾一度怀疑过是不是自己脑子不好,太笨了,没有文艺细胞。

然而,我并不想去相信,我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没掌握,自己如果掌握了方法再进行练习,我觉得自己就算不能像有天赋的执笔者写下令人惊叹受人喜欢的文字,至少不会写的连自己也嫌弃吧!

我无意间瞅到敏捷的猫七天训练营,说是无意也许却是必然,因为当你潜意识想要学习某样东西,你会倾向于把关注点放在这些方面,所以我才能通过周国平老师,周冲的印象影色,彪悍一只猫链接到普通人崛起的10大狠招,接着参与了敏捷的猫七天训练营。

我更加确定的是:

1.我的学习方法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我就是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说的那种,知识瘫痪型,还不止于此,还是没有忍受漫长爬坡过程的学习者,。何为知识瘫痪型呢?就是那种享受刷知识的快感,却无法把知识转化成能量的那种人,瞅瞅书桌上的书,觉着看了一堆废纸。

首先我的思维是混乱的,我不会看书。

我写出来的东西形散,神更散,无逻辑可言,也就是说我不会列骨架,不会整逻辑,当然这可能也与我这个逻辑思维比较差也有点关系.

我就想着接下来去整整我的逻辑,思考思考结构,瞄准了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想着下手又担心着又看了一本天书。

2.内容上的空洞

骨架与血肉是组成文章的必要条件,不仅要有骨架,内容的填充同样十分重要

小小老师说,内容上要注意:1.起承转合   2.详略得当    3.多情节,少情绪   4.细节描写

然后我发现,在细节描写上语言十分匮乏,这源于积累太少,而读书方法的错误导致肚中无墨,口中无词,笔下无感。在详略上把握不好,常常写着写着就背离了之前的初衷,造成虎头蛇尾,观点不明,辨证不清。起承转合就更不会用了,整个文章的骨架都搭不好,哪里会设置好起承转合呢!

回过头来发现,其实归为一点,还是不会用,而且说是骨架和血肉,其实本来就是难舍难分的嘛,又怎么可能相互脱离呢,写到此,默默叹口气,君修行之路漫漫而无边矣。

3.训练训练训练,重要的事说三遍

对呀,说到底不还是得练吗,这如何练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每天坚持写作,写日记,写多了自然就有話说了。然并卵,我似乎也写日记,虽然不是每天都写,但经常写日记,写信哪,瘪瘪嘴,我很愚钝,仰天长叹。

也就是说,并不是写写写就会有灵感,写也是得找方法写,凭空练习没有进行刻意训练依然是没有进步的,易效能的叶武兵说,要进行刻意的训练才能有进步。

于是问题来了,我需要如何刻意训练,即刻意训练的对象是什么?

转过头来看,不就是按照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方法,对,就是这样啊,然并卵,成长的道路就是漫漫的爬坡过程,像忍受说broken English 的过程,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一篇像样的文章。

【此文的写作灵感来自于:用时间酿酒的《大学生,我为什么要鼓励你写作》】

今天到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