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改革

       王安石改革,又称熙宁新法,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一次改革运动,自仁宗朝开始,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就开始呼吁朝廷进行改革,原因是朝廷每年的国库收入逐渐减少,但是支出却逐年增加,到庆历年间每年的亏空高达300万贯,所以从范仲淹改革到王安石改革,到后期的元丰改制,可以说改革的必要性在皇帝和整个士大夫阶层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神宗继位后发现英宗给他留下了一个巨大亏空的国库,年轻的皇帝期望尽快的充裕国库,所以分别问计前朝的富弼、司马光,但是他们两个给出的答案都是改革是个慢活,不能急。这个答案显然无法满  足神宗的欲望,与此同时王安石出现了,将他在仁宗年提出的改革方案再一次抛给了皇帝。两人一拍即合,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立马开始了新法改革的工作。

      但是王安石的改革方案颁布后,激起了一批官员的反对,改革触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太皇太后曹氏为首的反对派开始了大规模的抵触新法行动,而且在反对新法的人中不乏改革之士,例如苏轼、富弼等,他们是一直主张改革的人,但是在新法公布后也站在保守派一边要求废除新法。

王安石改革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

意志不坚定:王安石改革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是一个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所以在改革中缺乏最底层百姓的支持,没有最广泛的民意支持,皇帝的改革意志容易因为反对派的声音变得左右摇摆

缺乏改革支持者:新法方案在推出后,没有在士大夫层面讨论,没有争取到大部分的官员支持,尤其是最高层的官员和统治者(太后和太皇太后)支持,导致上新法推进过程中,反对派将小问题不断放大,以此动摇皇帝的信心

改革内容不全面:本次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军事和教育上,但是政治上却没有做任何改革,缺乏政治改革来保障新法的有效推行,导致改革成果在王安石下台后基本就被废除了。例如商鞅变法中推进县治,提高了最底层官员的权利,底层官员成为了改革方案的拥护者。

用人不当:王安石本人过于自负,所以在改革中不善于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改革派中充斥着大量的改革投机者,如蔡京等人,一面利用新法博取政治升迁,另一面在新法施行过程谋取私利;例如青苗法本意是为解决民间借贷需求,避免农民因高利贷而倾家荡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逼借问题,官员为了增加利息收入强逼百姓借贷,同时收取高于规定的利息。

王安石改革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政治改革先于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作为保障,其他改革内容在推进过程中容易遇到强大的阻力而流产,所以需要政治改革

改革内容必须争取到制度或者高层(法律或者公司CEO)的有效支持,在高层的坚定支持下才能有效推进,清除改革道路上的障碍


伴随着王安石的下台新法被废除,王安石本人也在新法废除过程中忧郁而死,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走完了他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安石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