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不断思考是小众的艺术 团体咨询体验(二)- 心理学培训手记

写在前面的话:近些年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师感兴趣,但由于大众媒体上的一些信息常常对这方面有一些误解。对此,我深感有必要尽自己的一份力来普及一些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常识。所以,我将之前自己的一些培训记录整理出来九篇文章,带你初识心理学。


要利用业余时间把浩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学完,上课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说一说一些重要的内容、能引起大家学习兴趣、激励大家课后更多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或是对某一派理论特别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技术。

第四课 不断思考是小众的艺术 团体咨询体验(二)- 心理学培训手记_第1张图片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

第一部分 团体理论基础

这一部分主要简单地介绍了几个经典的理论:群体动力学(也叫场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人际相互理论。

群体动力学(场动力学),由勒温创立。主要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B,是由一个人的个性(人格)和环境(这里指心理环境)决定的,公式B=f(PE)其中个性是难以改变的,而心理环境是容易控制和改变的。

应用到儿童的发展上,有这样一种理念:0-1岁刚离开母体来到世界,孩子需要抚摸和拥抱(哈洛的实验证明幼儿具有“体肤依恋”),应该不离身;1-3岁蹒跚学步,孩子需要安全感,应该不离手;3-6岁,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应该不离眼;6-12岁是给孩子建立规则感的时候,需要和他/她说明是非曲直,这时应该要不离口;12-18岁是孩子的叛逆期,需要帮助孩子建立目标感,也就是要不离心

接下来说到各种组织架构(制度)给人们创造的心理环境。矩阵型和聚交型的都是专制的领导,特别是矩阵型每个人只为上级负责。优点是职责明确,缺点容易产生推诿。这种情况咱们平常办个事什么的应该都最深有体会了。融入型和独立型的是民主的领导,每个人都为事情本身负责。说到制度,民主的制度需要群众都深刻认同这种制度的价值观为基础。咱们炎黄子孙千百年来都是皇权的思想,儒家也讲究三纲五常。所以拿来主义不一定哪里都行得通。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米勒和多拉德。说的是人们的行为可以是在社会群体中通过模仿学习而来的。

人际相互理论,创始人柏恩。柏恩将人的状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父母状态(Parent),主要表现为权威、职责;第二种是成人状态(Adult),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思考状态;第三种是儿童状态(Child),在这种状态下人会表现出不成熟、幼稚、天真和任性。三种状态简称PAC。下面就用九宫格,和一个丈夫晚回家的例子来说明其应用:

PAC理论九宫格例子

丈夫P/妻子PP状态的妻子看到丈夫晚回家了,会用一种权威式的态度指责,而此时也是P状态的丈夫会同样以指责式的态度回应,我晚回家还不是因为要应酬赚钱养家…陷入一种僵持状态。

丈夫C/妻子C两人遇到问题就会互相生气,吵闹,基本是过不下去的。

妻子A在妻子是A的状态下,能包容所有状态的丈夫。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成熟的女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为她能包容一切。

第二部分 团体实践

这部分是做了一些游戏和案例让大家用体验的方式记住一些“道理”,还是很精彩的,值得记录:

第一个热身游戏是报数:大家围成一个圈,从1开始报数,报到3和7的倍数要跳过,否则被淘汰。这样没几分钟就只剩一半人了。游戏的重点依然是分享,大家得出的结论有:其实人很容易犯错,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人在紧张有压力时很容易犯错。人在犯错时要勇于承认错误。

第二个是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单身男士死亡一周之后才被人发现,他不是病死、自杀和他杀。请问他是怎么死的?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各种死亡的原因,越来越新奇。老师最后给的答案是根据题干做一种合理性的推测,得出一个受害人的特征,一个社会边缘的孤寡老人。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是人们在社会化人群中会产生一种集体的迷失,我想到了网络暴力。其实,只需要用正常逻辑就能得出答案。

第三个是个问题,问的是一个四边形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一开始答案集中在3个、5个之类。后来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第一、“剪”的动作其实可以不是直线,第二、四边形可以是凹边的。这样最后的答案就超乎我们的想象了。这个案例想要说明的是先验的错误、思维定势的问题。

第四个同样是先验带给我们错误判断的案例。请问在一杯放满水的杯子中能放几枚回形针?看看答案和你的猜测是否一样,还是差很多。

第五个依然说的是经验主义害死人。请推测自己一分钟能拍几次手,马上半分钟计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看看,你们连自己一分钟能拍几次都没法判断,凭什么经验去判断复杂的世事。

第六个还是经验判断和现实的差异。你相信七个女士用14指手指就能抬起一个160多斤的成年男性吗?有照片为证。

第四课 不断思考是小众的艺术 团体咨询体验(二)- 心理学培训手记_第2张图片

第七个案例是猜农夫年龄,已知他能用船送30头羊和20头牛,走两天两夜到某地。解题思路和第二个例子一样,是用一种合理的推测按逻辑推理,得出一个农夫的年龄范围。想说明的是如何聚焦解决问题。

第八个案例是梭子鱼和鲤鱼的故事。梭子鱼天性吃鲤鱼,说的是用一块挡板分开两种鱼,梭子鱼N次撞击挡板后,即使把挡板拿开,也不会游过去吃鲤鱼了。组里学过心理学的男生说这个实验其实说的是习得性无助。就是即使鱼知道挡板没了,也不愿意游过去,即使是冒着饿死的代价也不游,是一种绝望的无行动,天哪!一直失败对人造成的习得性无助是很严重的哦!

我仔细地思考这个事情,为什么鱼会宁愿死也不动。难道对鱼来说,还有比死更重要的事情?我相信人的行为抉择都是有正向动机的,都倾向于选择一个对自身有益处的决定。即使是那些抑郁想死的人,对他们而言选择死亡比痛苦地活着要轻松,也是一种正向的选择。

而有益处又取决于两点1.个人的价值观,认为什么对自己而言是重要的。2.对未来的判断准确,人们倾向靠经验和权威等。如果人们既搞清楚了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又对自己做决定后的结果判断相对准确,那人应该会是幸福的吧。

那些整天抱怨着公务员工作无聊,却又不辞职的人,绝对是在无聊和收入好等好处之间选择了后者,那是他的正向动机。首先,钱和不太忙等等公务员带来的益处是他所认为重要的,然后不跳槽这一行为预计会带给他认为重要的东西。而反过来,辞职去外企带来的风险、不稳定、不确定不是对他有益的选择。我想如果,哪天公务员的岗位肯定在不久的将来不能带给他这些他重视的东西了,那么即使再艰难不舒服,他也得跳,不然就失去他认为重要的东西了。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选择是被动的。人们都是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第九个是咨询中比较实用工具:沙盘(Sandplay),个人和团体咨询都可以实用。由于没有道具,大家做了一个是类似沙盘游戏的活动。小组成员合力用旧报纸建塔,大家动起手来。看看大家的杰作,是不是很好玩。启示也是容易得到的,塔基要稳才能建地高。还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最后一个案例亚斯兰效应,动物的适应性原理。用猴子模拟说明人类社会一个残酷的游戏规则:把一只猴子放入笼中,在笼子外面放一根香蕉,猴子伸手去拿,结果没有拿到,反而被冷水淋了一身。几次之后,猴子便不敢再跑到笼子外面去拿香蕉了。然后,往笼子里放香蕉。这时候,猴子有点犹豫,但是他太饿了,伸手去拿,结果成功了。几次下来,他知道了笼子外面的香蕉不能拿,而笼子里面的香蕉是可以碰的。这就建立了规则。

接下来,把第二只猴子放入笼子,第二只猴子看到外面的香蕉马上伸手去拿,结果没拿到,而且它和笼子里的小伙伴一起被水淋了一通。笼子里的猴子很生气,因为他要为同伴犯的错误连带责任,于是把他暴打了一顿。第二只猴子,既没有吃到香蕉,又被水淋和暴打。笼子里也放上一只香蕉,这时第二只猴子在惊吓中把优先权给了第一只猴子,这叫Qian规则

又放进第三只猴子,这只猴子还没走出笼子就会被第一只和第二只猴子暴打。而对于笼子里的香蕉,吃的顺序是第一只、第二只和第三只,等级制度出来了。人们通过惩罚和奖励建立制度和规则,建立制度的人就能控制人群。而如果制度之类的一直在变化,猴子有时候拿外面的被雨淋、有时候又拿里面的被淋,那么它只有不行动绝食了,或者揭竿而起。所以组织要稳定,制度长时间不变很重要。最好再人性化些,那么其中的人将会是幸福地“被统治”。


原创声明: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课 不断思考是小众的艺术 团体咨询体验(二)- 心理学培训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