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1)你是否认同“教养假设”?

《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1)你是否认同“教养假设”?_第1张图片
作者:朱迪丝-哈里斯

前言:
一本好书能让你多思考,让你对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产生质疑,让你不自觉地翻来覆去,再三掂量自己原有的观点是否有你想象中那么的坚实,那么的具有理论依据,证据支撑。
然后新旧观点会在你的头脑中掐架,你试着去协调,去比较,去消化,去融合,最终,使得两类观点在你头脑中达到微妙的平衡。
以上就是我在读朱迪斯-哈里斯的《教养的假设》一书时,所体验到的头脑风暴的过程。

为什么《教养的假设》会引起我的“头脑风暴”,因为它挑战了当下最流行的育儿观点。虽然这本书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它所批判和针对的主要是当时在美国风靡的育儿理论“教养假设”。但二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教养假设”在国内的流行程度绝不亚于当时的美国,现在来读这本书对国内的父母来说正当时。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哈里斯给出的答案是:家长对孩子的人格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也不会对他们走出家门后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在进一步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哈里斯所批判的“教养假设”究竟是什么。

“教养假设”是指这一样一类观点,即除了基因以外,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育儿理论和书籍都是基于这一假设形成的。

最突出的教养假设观点是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出生的那一刻所有婴儿间毫无差异,之所以长大后会有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人,那是因为父母的后天教养所致。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期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把教养假设理论贯彻的最为极致的例子之一,就是行为主义大师约翰-华生的实验。他曾夸下海口地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我在特定世界中将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随机挑选一个,就能把他训练成我想让他变成的行家。”

幸好没有真的给他这么一群婴儿,他最大的成就也只是成功让一位名叫阿尔伯特的孤儿对一切毛绒绒的东西感到恐惧,包括圣诞老人。

或许你会说以上的观点太过于极端,你不认同婴儿的白板论。就拿小婴儿来说,有些婴儿就是高需求宝宝,别的孩子几个月就能晚上睡完整的觉了,你家的孩子一岁多了一晚还要起三四趟。不可能一样嘛。好的,既然你不认同婴儿的白板论,那么是否认同以下的教养假设观点呢?

  1. 如果父母对孩子诚实、友善和体贴,他们的孩子同样也会诚实、友善和体贴。即,家长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孩子会完全模仿家长的所有行为。所以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那么一定是因为家长自己也没有做好。
  2. 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父母面前战战兢兢,等他长大后,他在人际交往中也会不自信,对人唯唯诺诺。所以父母不能打骂孩子,要多鼓励孩子,这样他才能变得自信,乐观。
  3. 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他们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多半也过得不好。---这一条比较常见,好多感情破裂的夫妻没有离婚的原因大多是“为了孩子”。
  4. 你现在经受的很多痛苦,比如自卑、惧怕同人交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等都是你的原生家庭造成的,是因为你的父母在家里营造的“专制”氛围,让你凡事都要听从父母的意见,由着父母安排好你的生活。他们有“罪”,都是他们的错。
  5. 坚信通过一定的教养方式,父母能够把孩子培养和塑造成他们期望的样子。
    ……

以上列举的这些观点中,你认同哪些呢?你是否觉得父母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不可逆转的、绝对权威的影响?

本书的作者哈里斯对这一观点持强烈质疑,她认为父母对孩子在人格发展上最大的影响就是遗传基因,她不相信这种发生在家庭中的学习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规范。她认为家里学的东西与外面的世界无关。

“当孩子们迈出家门后,便把家中所学的抛在脑后,就像妈妈逼他们穿上毛衣,他们一出门马上就脱掉一样。”

至于她是如何批判的,请期待下一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1)你是否认同“教养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