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里的年集

      集市,在五更里,还是年集,是故乡一个独特的风俗。年三十五更,远处近处,雄鸡高叫,十里八乡赶集的人,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徒步行走的人肩背褡裢,从四面八方,沿着大路小道,急急去赶赴年三十五更里的集市。

    这个集市,设在南馆陶镇卫运河以东的小街上。旧时,古镇跨卫运河两岸,河西人口多,店铺多,街道长,街上东有民国一等上将王占元的大牌坊与唐代古天棚,所以人们习惯把这条街道叫作牌坊街或天棚街,乡亲们更习惯于把它叫作大街。对岸的河东部分,与河西大街相对,也有一座与王占元将军的功德牌坊同一规模、同一样式的大牌坊,是王占元为其舅父所建的,但因为这条街道与河西的大街相比,人口与店铺相对少了一些,因此被乡亲们称作"小街子"。大街与"小街子",有一座长达一华里多的大木桥相连。年三十五更里的年集就设在小街子上。幼时在故乡,每逢这天五更,祖父便叫醒了我:"穿厚点,赶集去!"于是我揉揉睡得惺松的双眼,一下来了精神兒,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戴上"八块瓦"镶有银制虎头与铃铛、刀枪剑戟的缎子棉帽,高高兴兴地跟在祖父后边,去赶这个农历一年中最后的集市。

      五更里,老街的店铺还沒有开门,王占元老宅的两层洋楼,大屋顶的茶馆,羊肉馆的高大瓦屋只隐隐约约看到轮廓,巍峨的大牌坊也影影绰绰,只听见牌坊上众多风铃在寒风吹拂下发出叮叮呤呤的悦耳脆响,老街的这里那里传出鸡鸣狗吠,一切都更显得静谧。走在大桥上,寒风吹动着我的虎头缎帽,缀在帽子上的银铃与刀枪剑戟一齐叮咚作响。桥下河面上,水漂浮过来的冻凌冰块将一个个桥墩撞击得轰轰作响,撼人心魄。大桥上,推车的、挑担的、徒步的人们身影僮僮,在五更寒夜中脚步匆匆。小街子上的年集,俗称"穷人集",是说富裕人家由于富有,一进农历腊月,几个年集和庙会,早已备齐了香烛纸马,大鱼大肉,新衣新帽,烟酒糖茶,万事俱备,只待新年了,而清贫人家,一年忙到头,收入微薄,顾不上置办年货,一些赤贫人家,像歌剧《白毛女》中喜兒之父所说:"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兒扎起来。"穷人也要过年哪!古镇年三十五更里的年集,就是为穷人所设。

    祖父文化程度不算高,因祖辈重文化,曾祖父让他念过私塾,读过新式高等小学堂,也算耕读与诗书传家,书香门第了。走在赶年集的路上,一边走,他一边讲"年"的来历,"年"是一只怪兽,就像魑魅魉魉一样,是害人的,"年"每到农历腊月三十除夕之夜,就出来害人,所以每到那些时辰,家家户户都要躲着它,还要请来神仙,用香烛纸马和酒肉果品来供奉,护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过去这个年"。在凛冽的寒风里,看着古镇两岸稀疏的灯火,畅想着祖父所讲"年"的样子,既畏惧又感到神秘,仿佛一不心,"年"就会从宽阔的河面上,在哗啦啦的涛声中走来。年三十五更里的这个集市规模不大,小街子两边,卖香箔的,卖牛油蜡烛的,卖生肉熟肉的,卖酱油醋的,却应有尽有。几位卖鞭炮的小贩,在暗夜中大声吆喝,还不时点燃几挂鞭炮,火光一串一串,炮竹的脆响响彻夜空,一种绑在苇杆上的"起火",点燃之后,拖着红红的尾焰直冲天际,增加了春节的气氛。

  我从小喜欢点鞭放炮,故乡兒歌:"祭灶,祭灶,年下来到,闺女买.花,小子买炮,老头兒买个大边帽",男孩子喜欢点鞭炮,也许是天性吧?在黑暗中,走近一个炮摊,卖炮人看到一个几岁的男孩凑到炮摊前,吆喝的声音愈发响亮,大声喊:"卖炮,卖炮!浒演的炮,买了这挂炮,年下就来到!"旁边一个卖炮的小贩,看到邻近摊上围上了顾主,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一边往竹竿上挂炮,一边吆喝:"说话听音,买炮听声,车疃的炮,买回家点起来,一家老少齐欢笑!"车疃、浒演,都是故乡著名的鞭炮之乡,两位摊主相互竞争,引来更多的围观者,把小小的年集引向高潮。

      夜色中,一位老者推着独轮车走来,他头上围一块白羊肚手巾,方方的脸盘,一口河南安阳方音,这位老人叫柳宗海,民国年间到古镇,以酿造酱油与香醋为业,他忠厚善良,酿造的酱油与香醋远闻名,他放下独轮车,趁没有主顾的空闲,与祖父啦起家常。柳宗海老人祖籍河南彰德府城,即现在的安阳市,祖辈以酿造酱油香醋谋生,袁世凯出殡时,曾为袁世凯打幡,可见身世之苦。他跟祖父讲,年三十五更里这个年集,是个穷人集,很多人是出于无奈才赶这个集,我卖的酱油醋,不掺假,不兌水,叫赶这个集的人少花钱,吃上好酱油好醋。"祖父衷心地赞扬他:"大哥,你真是个实诚人!"

      五更年集,规模不大,五更上人,天明即散,赶集人买到过年急需的年货,很快走在回家的大路小路上。太阳升起来了,年也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上空,飘散着袅袅的炊烟与零星的鞭炮声,又是一年春来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更里的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