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用了好长时间读完余华笔下的《活着》,心情好沉重!突然意识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优越感,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和感恩时代赋予我们美好生活。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着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历史背景

        《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1928——1949)后期到解放战争(1945——1949)、土改运动(1950——1952),再到大炼钢铁运动(1958),自然灾害时期(1959——1961)……但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个磨练人、考验人的“炼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表现手法

        掩卷沉思,我被作者真挚的语言所感动,虽然写的简单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满满的爱溢于其间,这就是作者语言的特色:第一,充满温情的语言。富贵一家人互相关爱通过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凤霞与有庆的姐弟之情;福贵与二喜、苦根之间的友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如:当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家珍并没有埋怨他,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他娘也跟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这些简短的语言里面有夫妻之间的爱、母子之间的情表达的含蓄而又意味深长。当富贵被抓壮丁回家之后,家珍对他说:“我也不想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多么朴实的话语却又是最真切的内心表白。在那个年代,能每年给丈夫做一双新鞋意味着夫妻俩再不分开。这样的温情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有庆与羊之间的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当有庆看到自己心爱的羊要被卖掉时,他可怜巴巴对爹说:“爹,你别把他卖给宰羊的好吗?”这样的温情是力透纸背,催人泪下的。第二,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以及独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作者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熟练而又高超。有人统计过在《活着》有五十四处精当巧妙的比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朴素简洁。如:当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过了一会儿,我听到爹在那边像是吹唢呐般地哭上了。”当福贵听完爹说让他挑着钱去还债后,眼睛里酸溜溜的,“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的死去活来。”

写作手法

        倒叙的叙述方式,福贵回忆了他不同历史时期一生的苦难经历,回忆了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外孙亲人的经历,充满了苦难和温情。作者对苦难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表达。展示的是一种高尚:“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対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用温情的语言来表达苦难,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一种领悟以及这样的一种静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总之,《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