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第七章解析

第七章  天赋与本能:行为心理学家眼中的人体潜能

 行为主义不同意有“天赋”或“本能”的存在。

 行为主义认为人生来就能通过诸如呼吸,心跳等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而这些简单的反应中,并不存在与“天赋”或“本能”相关联的东西。

 他们认为“天赋”,实际上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刺激条件而形成的反应。

1.身体好不算天赋。

 婴儿身体好的两个方面原因:

 1.母体营养充足,胎儿发育良好。

 2.基因方面没有缺陷。

 所以我是倾向行为主义的说法的,既没有先天天赋存在,但是可以后天培养能力。那么什么时候算后天呢?我认为实际上在婴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就已经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了,它已经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反应了。这也是胎教的由来。

 但是书中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书中为了证明天赋不存在,证明人人生而平等,缩小了缺陷的严重性。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享有盛名的钢琴家父亲,想让唯一的儿子成为钢琴家。可是儿子先天不足,手指不够修长,也不够有腕力。父亲对儿子说:“你手指不够长,不够灵活,但不要紧。我为你特制一个钢琴,把琴键变窄,方便你够到;再为你改变琴键的形状,好让你按下琴键时不用花很大的力气。”

 书中想以此证明先天生理不足的人,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能手。(这也是《刻意练习》一书的观点。)

 但是这违反了一个原则,就是只有个体适应环境,而不会有环境主动来适应个体的。像这种例子只是极端的个例。

一,天赋真的存在吗?

 行为主义认为,这些后天的复杂反应,其实是在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的。而心理上的性格,也是受成长环境影响的。

二,环境和遗传哪个会影响人类?

 站在我们今天我们当然知道,不过这本书是写于二十世纪初的。这篇主要写,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和能力是由后天养成的。

三,人的本能是否存在?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能是不存在的。

 人的本能:威廉·詹姆斯(美国心理学之父,机能主义心理学创世人之一)认为爬行,模仿,竞赛,好逗,愤怒,同情,探索,恐惧,占有,渴望,盗窃,建造,游戏,好奇,社交,害羞,惭愧,爱,嫉妒,父爱和母爱,是人特有的本能行为,其它任何动物都不具备。

 实际上这些能力都是环境的结果,而非本能。

五:抛弃意识的心理学(这一节没怎么看懂)

 意识:

 自我意识及环境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能感知到自己,环境意识就是能感知到环境。自我意识与环境意识的冲突导致了我的产生,我是为了协调环境与自身不和谐的,所以我才会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六,“智力测验”真的那么神奇吗?

 从行为心理学家的角度出发,这些测试仅仅只能对表现水平进行分类,而对于智力层次的划分,还有先天,后天能力的划分,则显得荒诞。

七,行为心理学的字典里没有“记忆”。

 这里的“记忆”指技能记忆,也就是个体在没有练习期间,他的技能保持了多少,失去了多少,并以此来谈论一个特定习惯的保持力。

八,行为心理学家如何解释“意义”?(其实也不太懂)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意义”对于心理学是没有的,也是不需要的。

 书中举了火这个例子。

 我认为人事物对能自身产生的作用(刺激),就是它对个体的意义。

人生的起跑线比你想象的早。

 当人人都认为人生的起跑线是小学,幼儿园,甚至胎教时,人生的第一道起跑线其实是基因。并不是说基因能决定你能跑多高,走多远,而是基因决定了你的基础,你是否具有正常的身体。如果基因存在缺陷,那么就有可能导致:

 1.感知方面的障碍。

 2.反应方面的障碍。

 所以近年来家长越来越重视产检与胎教。所以如果一个人看上去比你有天赋,或许除了后天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先天缺陷,或是他的先天缺陷。

 另外一点,关于遗传与环境。正常情况下,家庭环境从孩子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那么家庭环境是否可以视为一种遗传,父母遗传给孩子的环境。这也是现代父母常说的,我希望我的还在什么什么环境长大,这个环境一般是由父母构筑给孩子的。所以最后我留下4点总结和一个问题。

 1.正常人之间不存在天赋差距。

 2.能力,性格都是通过后天养成的。

 3.正视自己的不足。

 4.先天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弥补的。

 家庭环境可以视为一种遗传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为心理学》第七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