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次图书馆回来就想写点有的没的

去了一次图书馆回来就想写点有的没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会写文章的人。

 印象里,似乎写得还可以,考试时候没拿过什么低分,作文也曾经总是被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诵,可是毕竟不懂得舞文弄墨,小时候也不知道要多读书,参加作文大赛多少获得过一些奖,可是和别人比起来,就是差些火候。

 我总以为是书读的不多,不够博闻强识。

 见过那些文章写得好,也很自信的人,他们真的就是信手拈来,那些我没有听过或者见过没记下的句子,他们运用得心应手,我不是说会写文章就一定要用别人的好句子,引用所谓大家的言论,但是,许多时候,写文章传达某些自己的东西,往往是一句金句,便可概论自己一大串似是而非的冗长叙述,好的文字,不繁饰,利落干净,韵味悠长。记得初中语文老师在我们对文言文深恶痛绝的时候说过,中国古文是很精深的,寥寥几字意境全出,你们写文章能到达这个境界,就厉害了。那时候还不是很理解,但是当我站在雷峰塔上偶遇一场大雨,真真体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惊憾,才惊觉其实自己读过的许多东西,在几百几千年前,就是那些智者留下的财富,小时候读不懂的很多东西,在生活的经历中一一对应,慢慢也有了所谓情怀,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产生写点什么的欲望,但是很多时候,写出来,又不是自己真正确切想表达的。

 语文阅读理解总是要求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会不会作者就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城市迎来了这个冬天第一场雪开心的想写些什么,写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打雪仗堆雪人,为什么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为什么一定要具有批判现实的讽刺意味?很多时候,我们在写试卷的时候遇到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都为作者感到可惜,即使出题人用它出了多么好的考题,也无法真正带读者进入作者的思想园地,或许作为考生,主观上就会排斥试卷上的东西吧,可是,如果不是出题者挑出这一篇文章,有的人或许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这篇文章,不会有什么感悟。

 今天去市图书馆,第一次去借书,室内很温暖,窗外是令人惊喜的大雪,作为一个南方人,我真的为那种临窗而读,窗外飞雪,窗内心灵飞扬的场景而感动。穿梭在书架之间,偶遇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件很幸福的事。离图书馆比较远,以前也没去图书馆自习过,虽然自己也念叨好书不一定要买的,借了看一样,但是始终都是知道了一本不错的书就一定要买下来,结果不一定看完,悻悻放入书架,假装自己看了不少书的样子,以后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践行“书到用时方恨少”。

现在想来,还是很怀念以前那种端个小板凳坐在家后门口,一读一下午的时光,也很怀念那个总是在校车上借我书看的学姐,和她同座那段时光是我读书兴趣最浓,最没有功利性的时候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但是总算可以大着胆子诹个百二十字。不需要用多美的句子,想写,就写吧,有所读,有所思,听手指在泛黄的书页上摩挲,为书里相见恨晚的句子莞尔,用笔记述一二心迹,我们很久没有让自己这么安静平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了一次图书馆回来就想写点有的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