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墨尔本让我想起了许多年前北京冬天刺骨的穿堂风,在高楼林立的东三环,一个个精英和意见领袖穿着得体套装,脚踩高跟鞋,边走边扯着白衬衫领,胸前紧夹着大牌手包和皮夹,依旧自如的穿梭于风口浪尖。
一晃经年,人挤人的生活已离我有些远,以前喜欢过的高跟鞋早扔在一边,目前蜗居在墨尔本西边的一个小镇,人少到公车一小时一班还常常空跑。周末渴望感受热腾腾的人气,才会开车到墨尔本市区逛逛。
来的时候,连人带车加三箱巧克力都被风吹得摇晃。手机设定了歌曲循环播放其中一段路正好播到苏运莹的《野子》—“怎么大风越狠,我的心越荡...”歌声就通过车载系统和外面的大风共振,最完美的交响乐也不过如此。当然,如果旁边没有闺蜜Risako听不懂歌词硬唱,跟歌跟得一直跑调的话。
就这么摇摇晃晃,车穿梭进都市, 事先查好了咖啡店临到了才发现走错街道,有两家同名同姓,介意这大风天步行两条街吹不出做作的优雅,果断去到离得最近那一家— Alimentari, 304 Smith St, Collingwood VIC 3066
墨尔本的咖啡文化由来已久,像极了广东人的早茶,作为周末对自己的犒赏,刚过去的那一周有多繁忙,周末就多想享受最悠闲的时光。
到的时候刚好是早午餐的时间,咖啡店站满了人只为买一杯咖啡或是吃个早餐。这一家跟其它咖啡店相比,最难得的是一边展示糕点和冷食的橱窗,难得撇开咖啡店小而美的小优雅,而是有的粗旷却不显杂乱的把所有提供的食物都扔橱窗上。但由于每样糕点本身的颜值卓群,因此不会让你有置身于酒店的自助餐区域之感—
由于量质不平, 餐品虽然玲琅满目,可却没什么特色。而你是个花了298大洋就一定要吃回票价的客人,也想着这个试了还要尝那个,而不会去研究制作者在每个介绍的小标牌上传递的什么样的信息,最后赌上自己的选择。这里多说一句,有时候中国的朋友跟我说在国外餐厅吃饭,最难的是菜单的选择,全英文已经够难,而且写的还都全是各种食物成分,谁知道最后会组合成什么鬼样。我刚来墨尔本的时候也是这样抱怨,而后却越来越习惯把这当成是外食的一种乐趣—最复杂的做法不一定尝起来味道对,反之亦然。
可能是年纪渐长,慢慢懂得了去品尝那一份做菜的心意。
等了半个小时才有位子给我们坐下,聊了两句,压不住第一次来的新鲜感,不住地来回张望。左手边是满是白色藤花的回廊,而背后的墙上是手绘的意大利风格人物画,一股浓郁的欧洲古典气息。Alimentari是意大利语有意义的优质的食物,而这家餐厅几乎所有的菜单上食物都自己从原料开始来做,因此看到午餐有提供帕尼尼时,高兴得不得了,却被告知还需要等30分钟。不想耽误接下来的行程,于是果断放弃。点了份最最普通的土司加蛋(Eggs on toasts )和意大利腌菜,算是普通中的一点小意外。
闺蜜间的约会话题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吐槽之前遇到的男生和各种不靠谱的约会。Risako年纪比我小,好多事情也没那么放得开,说到有个男生请她吃完晚饭后直接邀请她去酒店房间喝酒的事,说得欲言又止,一脸懊恼。我也说起听到的同事情侣的相处故事,感叹自己也不是想得对感情想得明白的人。边吃边聊,好多事情依旧不得解,哪有什么正确经验。
最近看奇葩说讨论爱情,一句“爱情有方法论么?”质问深得我心。一部奠定都市女性爱情观的《欲望都市》播了快二十年,伴着无数人高中和大学阶段共同成长的《绯闻女孩》今年也开播十年,将中国都市女性故事的《欢乐颂》第二季已结束,你又能期待在从《我的前半生》里能聊出个什么方法来?
聊不下去,此处得换个话题,回到享受美食本身。
饭后甜点去了附近的冰淇淋店。Glatto这种意式经典冰淇淋在国内也不陌生,由于制作的机器和一般的冰淇淋机不一样,所有选料均为时令水果、天然坚果、奶、蛋等,甚至除了原料本生含水外制作过程不再加一滴水。入口后,绵延松软的口感、新鲜且层次鲜明的味觉体验,吃了也不会发胖。本来有点聊着小伤感的两人成功被冰淇淋俘获,拜倒在甜食大神的脚下,这么简单的快乐。
附近有一家非常有格调的肉店和一家有机超市,丰富着整个街道的维度。离开的时候想到,即使是在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每个匆匆而来的人都渴望在短暂有效时间内获得不同于一般日常的生活体验,如只是一顿意大利风味的早餐。生活在别处,身不在穿梭,心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