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1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2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3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4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5张图片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_第6张图片
老 舍 像

    《茶 馆》      老舍(1899~1966)年    创作于1957年    中国作家剧作家

    茶馆是我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1958年经焦菊隐和夏淳导演,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于首都剧场。这不仅是老舍的戏剧创作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该剧描写了三个朝代,时间跨度五十余年,剧中的人物多达七十余人。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浓郁的民族气派,厚重的历史含量,鲜活的生活气息,谱写出一部史诗性的画卷式的一部话剧。

    “戊戌”维新失败后的北京城,初秋的一个上午,老字号裕泰大茶馆里的生意兴隆,热热闹闹,三教九流,进进出出,八张茶桌边围坐着形形色色的人。除了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吃洋教的小恶霸,清宫里的太监,有钱有势的绅士,耀武扬威的流氓,贫苦潦倒的穷人,相面的,遛狗的,甚至还有卖儿卖女的人等。人物众多,但个性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能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年轻的掌柜王利发是一个精明圆滑的,左右逢源的,呕心沥血的人。把“莫谈国事”的纸条高高贴在墙上,可是“国事”却又偏偏地闯进了他的茶馆,使得他终日不得安宁。十几年过去了,“大清”早改称“民国”了,世道让军阀混战给搅得越发糟糕。王利发也随机应变,对茶馆进行了改良,靠街的仍然卖茶,后面的改作公寓。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财神龛均已撤出,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越大,依然高高地贴在墙上。然而时势总是与他作对,“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你开张,他开炮”,裕泰茶馆更加不太平,举步维艰。二十年过去了,抗战胜利后的北京,特务和美国兵横行,年迈体弱的王利发再也无法挽回茶馆日渐破败的惨淡经营的命运。“莫谈国事”的纸条越贴越多,改良的手段“花样翻新”,甚至还请来了“女招待”,可生意每况愈下,弄得家破人亡。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随都请安,鞠躬,作揖的王利发眼见自己的茶馆要被他人所强占,已无活路,最后悬梁自尽,了结了自己的惨淡一生。

    老舍自己都曾说;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和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都要到这里来歇歇脚,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唱唱歌等……那年月,这里是非常重要的聚集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曹禺说;如此众多的人物,活龙活现,三个朝代,五十年的跨度,勾画出戊戌政变后的整个中国的形象。而他举重若轻,毫无费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时代变化托到我们观众的面前,这真是大师的手笔。也有一位评论家说;该剧,大气磅礴,却无半点虚张声势之嫌,它拼接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却丝毫不给人以零乱纷杂之感,它反映着时代变迁的宏大主题,却凸显个体生命意识中真切动人的情感。就像是活报剧一样,不无夸张地勾勒出世人表情丰富的嘴脸,却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处于重重制约机制下的无常人生的凶险。当然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是人们用一些概念所能概括的,其内涵不单单是其自身,更会冲破其外壳,穿越时空的。我也非常赞赏老舍所说;没有一位语言大师是脱离群众,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字要生动有趣,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嗨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我以为,老舍的剧作,大多数是取材于市民的生活,善于描写城市贫民的遭遇和他们的命运,尤其是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和他们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的心理和进退两难的不知所措的可笑的行为一展无遗。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去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追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是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们从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奠定了他的有声有色的,喜怒哀乐的,生动活泼的,丰满完整的,自成一体的“京味”十足的世界。

    我也以为,该剧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悬念设置,也没有太多的煽情台词,它就像是生活的本身一样,在貌似平静的表层下,却涵盖了无穷的时代的潮涌,在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却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的况味。西方戏剧家称《茶馆》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史诗型戏剧的典范”,也是“远东戏剧的奇迹”,一点都不为之而过,是当之无愧的。

    话剧结束了,我也从二个多小时的剧情中走了出来,是这一部话剧,奠定北京人艺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艺演剧的学派,被北京人艺的导演和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的保留剧目。我喜欢这一部话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那一些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