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引言
之前在永澄老师的目标管理社群中完成了2017年前十月大事件梳理,遵循进度导向原则,当时只是罗列了印象深刻或是花费时间较多的事,心里却一直埋着大大的疑问,这一年追了不少课,看似学了不少东西,但真正的成果在哪里呢?细想之后,发觉自己陷入了对成长的定义不清、过程断续、低水平勤奋三个大坑中,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并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操作系统呢?
本篇是在阅读完永澄老师的关于“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双核自驱引擎的原理分析”系列文章之后的阅读感受和思考,原文地址如下:
永澄: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双核自驱引擎的原理分析-01
永澄: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双核自驱引擎的原理分析-02
永澄:敲黑板,后宫考试题划重点
一、收获
(一)持续高效能成长的最重要的抓手——双核自驱引擎
为什么说这是最重要的抓手呢?
个体想要持续高效能成长,就需要构建个人成长操作系统,而这个操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难以一下子构建和掌握,那么,通过最小化思维、系统思维,找到复杂系统中的MVP即项目化和知识创造就能自生长出来。什么是双核自驱引擎
(1)双核引擎:通过项目化和知识创造,产出方法,方法不断组合生长出生态。
(2)自驱:自生长
结论: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去推进任务,过程中采用知识创造的方法,不断生成支撑自己价值变化的结果。
(二)平庸策略必将导致平庸收益
“做多”高概率的错误,在这里我想起之前囤的课程,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不仅没办法掌握所学的课程,反而分散了注意力,增加了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得不偿失。因此,在做决策之前,得先思考做什么才是做少得多,不产生额外的干扰,还能收获更多非线性的收益。
(三)人生的两部分:生活与竞争
将人生划分为生活与竞争,自能看见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它们是无法分割的,但是又是可以人为解释的。
普通人想要好好生活自然离不开必要的生活基础,自然要参与到相应的竞争中去。竞争分为主动和被动,无论怎样,变得更好是竞争的筹码。变好的本质是价值变化,整个过程是:做好自身价值积累,参与到人际的价值交换中,实现价值变现,在竞争中获取生活基础。
(四)路径依赖
虽然这个词在不同场合都听过,但是在文章的例子却引起警醒:
当你是小白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始写起来;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书写的能力,还是只是沉醉于每周可以完成一篇文章,那不就是低水平勤奋了么?你进化了,手段就要随着改进,否则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天赋和人生,成长也不会稳定高效。
我在思考自己是不是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对必要难度的事件产生逃避的心理呢?确实是,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大脑瞬间认知紧张,直觉反应是投放解决策略缓解紧张,路径依赖就是一种方式,要想跳出,只有挑战必要难度的事件。
二、感受
(一)知道却难自行解释
整个文章读下来整个逻辑非常清晰,反复看多多遍之后还是发觉无法有序地解释整个逻辑,即使是在做这篇文章整理的时候依然觉得特别难整理。
(二)要在关键点上,下深功夫
在大的复杂系统面前,不是想着一口气全部掌握所有要点,而是要花心思去找到整个系统当中的必要且核心的关键部分,然后持续专注地做下去才有可能让种子发芽成长。
(三)反直觉,从最易开始
畏难情绪是人的直觉反应,要反直觉,让自己不畏难,就是在遇到新知或难题的时候找到整个体系中最简单的突破口,获得首胜体验,然后再逐一突破。
三、改变
(一)在成长的衡量上以成果导向
成长,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状态的一种定义和评价,个人理解角度的不同自然解释不同。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关于成长的定义,一直记着古典老师说的那句:
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自己主导了自己的成长,最终长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多么令人激动的一件事!可是,激动完再一想,到底什么样子是自己想要长成的样子呢?
在永澄老师的这篇文章关于个人成长和成长的定义是:
个人成长: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如果你认定某一个事情是有价值的,让自己不断达到那个价值目标,本身就是成长了。
成长:满足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成长就会随着到来。
为了让自己成长起来,那么,在做一件事之前,得想清楚自己的期待、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再来思考通过什么路径可以达成,考虑这过程所要面对的风险,做好风险防控以及阶段反思,不断调整优化,最终达成目标。
之前一直想不明白这里面的关键,对照之后,我发现成长要以成果导向来衡量,若以感觉、感性的标准来衡量本该以量化标准来衡量的事,掉坑真的就是难免的事。因为,过程虽然是成长的一部分,但,只有成果才能清晰的定义自己成长的步伐和速度。
(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常规秩序感
反观自己的2017前十个月,看到的是明显的情绪起伏,就如同永澄老师在他的文中所写的那样:
能量足就成长一阵儿,状态差就会卡死在原地。
情绪是大脑对于外界刺激的第一反应,陷入低落时什么都不想做,而走出情绪之后发现好浪费时间。我认为,这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情绪管理和必要的秩序感。
对于情绪的理解,之前总是陷于其中,并没发现情绪是发现问题的最大契机。事实上,发现情绪就可以分析问题,进而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但往往在没有外力辅助的时候就容易被情绪大象拖着狂奔,最佳方式是建立常规秩序感,即使有情绪,也会在原有的秩序感之下“例行公事”,比如建立相对固定的作息安排,有助于自己养足精神,每天的例行打卡有助于习惯养成。
四、行动
走出原有假设误区,在结果导向的指引下,培养常规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