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字,这只判官笔好拿吗?

财务人员,天天接触的除了单据,数字,还有盖章和签字。银行、税务、工商等等,基本上财务出来的什么单据上都是要么有盖章,要么有签字。稽查和监管机关的要求,我们只能拥戴,但是企业内部的签字,大家可有研究过?

除了哪个领导的签字更飘逸难以识别外,费用控制的筒子们,可能重点是看费用控制办法里要求的各个节点是否都已审;关注内控的筒子们,则可能会考虑:单据上所有的签字人是否都必要,还是有优化的可能?又或者是这些签字是否齐全,能够最大可能的避免风险?

楼主想借一件小事聊聊签字的人对于自己签字的意义是否真的认识到位,财务人在落笔时的难易。

今天一个销售人员来申请一个价格政策——已经停止销售的2个型号客户仍有一些库存,要求给支持——因为毛利率已经是负数,实在无法落笔,回头查看历史记录,发现就是这个客户的这两个型号,剩余了几百台库存,要一次支持卖几台,再要求更多支持。这样的把戏,持续了3个月了,副总和销售总监居然都问都不问,直接签上大名。

而总经理签字是在财务经理之后,理由是要财务先核算看是否应该同意。两头夹击,财务成了业务的决策者?

副总和销售总监直接对销售负责,对业务最了解,基于这个申请的基本信息就应该有判断,更何况向销售一问就清清楚楚。然而却需要财务顶着“影响业务”的锅,一步步往回追查,来倒逼销售部门查看自己申请的支持是否合理?

签字,是表明自己对这个事情了解,也同意这个做法。然而,实际业务中,有多少领导都是大笔一挥,皆大欢喜。出了问题,哪怕财务是最后一个签字的,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你作为财务你看你都签字了,怎么没发现问题?WTF!

这相对是偏业务的,虽然要求我必须在总经理之前签字,但是对于明显异常的业务,至少我要在签字前与总经理沟通,知道其决策,造成“财务提供决策用信息,总经理做决策”的实质。

但是,对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财务管的费用呢?

任何的费用,都要有财务人员审核签字,但是又有多少公司的费用预算能够做到事前控制?在费用发生前,已经申请且经过所有审批了;实际报销时候的费用要与事前申请的匹配?

费用发生后,业务领导刷刷刷爽快的签字了,直到财务部,才有费用审核岗对比计划,是否有超支。即便超支了,暂时驳回,但是业务已经做了,费用已经发生了,想想也知道最后公司一定会支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一个季度甚至半年的计划,发挥了多少实际作用真真是有待商榷。

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是什么感觉?我在签费用时,前面的部门领导签字对我不具有任何意义,我依然需要每个发票的去查看,去质疑到具体的报销人。虽然无法决绝超支的报销,至少可以尽可能的增加超支、异常费用的报销门槛。

这些都还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不决定生死的签字,我们尚且会落笔时觉得千斤重,更遑论可能颠覆其人生的“注册会计师”或者是能够让你吃免费饭的轻轻一笔。

职业道德是底线,事实依据做帮手,职业判断带你飞!

你可能感兴趣的:(签字,这只判官笔好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