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最好是我们,其次我,最次你

《沟通的艺术》最好是我们,其次我,最次你_第1张图片
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初版至今已经30多年了,其间连续出到第12版,在美国拥有超过200万以上的读者,我看的是第14版,由(美国)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科特著,(中国)黄素菲,李恩译的作品。

这是一本专业的大学人际关系与沟通的选修课教材。作者从"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分别详细解说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并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沟通方法。

“看入人里”让我们向内看,深度自我察觉。你的内在价值观,你的外在表达方式,你的同理心,你的情绪,都是影响沟通的关键因素。

“看出人外”让我们聚焦说话之外的信息,深入探知穿衣打扮,神情举止,肢体碰触,空间距离,物理环境等非语言沟通特征,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解密人与人之间各种亲密关系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增进亲密关系的沟通意见,和处理各种人际冲突的一些实用型理论指导思想和方法。

其实当发现这本书居然是大学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教材时,我内心其实是有点小崩溃的,我好多年不读课本了。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啃起了这本书,看了几章后我发现作者写的非常详细,里面有很多专业名词,概念引述,实例讨论,课题作业和电影电视资料等,是一本有着丰富内涵的书。虽然在读的过程中专业名词让我犯难,那些课堂讨论课后实践我都做不到,但这并不妨碍我结合自身做总结和反思。

以下,是看完这本书我的一些认知和反思:

认知1.你的言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就会有一场什么样的沟通。

书里是这么解释自尊的:自尊是你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高自尊的人倾向于认为别人是好的,并且期望被他们接受。低自尊的人认为所有人都用批判的眼光看自己,有时会敌视别人,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

高自尊和积极的情绪,会成就什么样的沟通?会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拥有更好的友谊和爱情?会不会有一场愉快的交谈?这样正面自我展现出来的能量,是否更能促进一场彼此宾主尽欢意犹未尽的沟通?

低自尊和消极的情绪,会成就什么样的沟通?会不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会不会聊不下去?会不会冷场?这样负面自我展现出来的影响,是否就不欢而散没有下次了?

看出来了吗?你言语里表达出来的那个自己,其实是决定一场沟通是否顺畅愉快的关键。你的言行展现出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就会有一场什么样的沟通。

反思:在生活中你是个高自尊的人还是个低自尊的人?积极的人还是消极的人?你喜欢和高自尊的人打交道还是和低自尊的人打交道?你喜欢和积极的人相处还是消极的人相处?答案不言而喻,我们总是向往一些更好的成长和进步,总喜欢和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正面帮助而不是负面影响的人相处。但在那之前,请先做个高自尊的积极的自己,你的正能量,不但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正那个正在跟你说话的人。

认知2: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习惯平视彼此。

关于高自尊和积极,我是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我本身是个对未知充满好奇心的人,喜欢拥抱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我对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做本书第95页的测试题,我发现自己有刻板印象。

拿我和姐姐的相处来说,在生活中我们的对话方式大多是:姐姐请快一点好吗,姐姐这个做错了,姐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在生活中我总是下意识习惯性的以大人的立场来居高临下的跟她沟通,在我眼里她就是一小孩,我很少把她当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经常不尊重她自己的意愿行为,没有意识到其实她一点也不喜欢每天有人不停的叮嘱要求她做这做那。

上周我做了一个测试,在跟姐姐沟通中尽量不用命令式语气说话,然后告诉她要自己做选择。那些事都是她的事,好坏快慢都由她主导,我只是一个监督者,给她提供我认为更好的意见。她可以听我的也可以不听我的,但是要承担这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结果。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沟通中的冲突少了很多,她大部分接纳我的意见,并在言行上更加独立。

反思:在与人相处时,试着把对方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的个体,在心理,语言和行为上平视对方。

认知3:在开始一个话题之前,想想我要传递一个什么信息。

本书第57页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丽萨,布鲁姆去一个朋友家参加派对,见到了主人家五岁的女儿。那个女孩儿漂亮可爱,她好想用自己所知的所有美好词汇赞美她,但她并没有那么做,而是问她最喜欢什么书,然后她们一起坐在沙发上,听小女孩大声讲述那本书的内容。

丽萨.布鲁姆为什么不按照一般人跟孩子相处时的方式,先夸夸那个小天使呢?赞美小女孩有什么问题吗?故事里丽萨.布鲁姆说想说什么是你的自由,但是请想一下,你的赞美在传递什么信息?这个小女孩在听了你的赞美后会不会更关注自己的外表?会不会认为美貌比知识更重要?会不会觉得化妆品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那和小女孩谈一本书呢?当然也没问题,这里也许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她觉得跟小女孩的头脑对话比赞美一个人的外表更有意义。

故事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一次只需要改变一个女孩,这样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现在来问问自己,平常跟朋友之间,跟爱人之间,跟子女之间都谈些什么?你们谈的那些话题,是在进行心灵深度对话还是生活中无聊的陈述?这个话题大多数时候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价值观?是高质量沟通还是低质量沟通?深思后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意识的沟通,这种沟通带来的影响也从来没有被我们反思过。

反思:在与人交谈时,在开始一个话题之前沉思一下,想想这个话题会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尽量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而不是生活上的交流。

认知4:我的表达可以有方法,沟通方式可以通过训练改变。

我回想了一下平常我跟姐姐的沟通方式,发现我在和她的沟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大多数时候是这么跟她沟通的。

姐姐,这么晚了你还不睡觉?(当时说的时候还真没注意 ,现在回忆的时候才发现这句话里带着浓厚的成人优越感和命令感。)

在了解书中知觉检核的要素后,我试着用书里诠释的方法表达。

姐姐,10点了,如果现在不去睡觉,我不确定你明天早上起的来,上学不会迟到,你觉得呢?(这句话里包含知觉检核的要素,1.行为。2.两种可能的诠释。3.请求澄清。)

然后这几天在和她的相处的过程中把这个知识点现学现用了一下,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们之间有一个非常良性的积极的沟通与互动。

反思:沟通是有一定的方法可循的,可以把知觉检核方法用到实际生活中刻意操练,使之成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知觉检核三要素: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作诠释澄清。

认知5:换位思考,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

有段时间周先生每天早出晚归,我睡着之前不见他人,睡醒之后也不见他人,甚至有时整晚他都不曾回来过。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们都沟通的很不愉快,我觉得他不顾家,他觉得我不理解他。虽然后来我们和解了,但如果当时彼此能换位思考,我们之间就不会有那段时间的煎熬了。我想把这段经历,用书里的枕头法分析一次。

立场1.站在妻子的立场,关心询问一个经常半夜回家的丈夫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我表达这些并不仅仅是为了宣泄我的不满,更多的是关心,我想知道他最近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的表现却不是那么回事,爱理不理是闹哪样呢。

立场2.他每天在外面工作很辛苦,有时会面对很多社会压力,甚至碰到一些不愿意参加的应酬也不能推掉,在外面受累回家还要顾及我的情绪,的确有些力不从心。我应该理解他,给他更多的睡眠休息时间而不是兴师问罪。

立场3.我站在我的立场觉得我是对的,站在他的立场感觉他也情有可源,我们的矛盾在于我们对一件事的理解方式不同,以至于我的关心成了他的负担,他的沉默本来是为了好好休息,结果却成了伤害我的原凶。

立场4.现在才发现这事根本不是事儿,不过是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意见相左而已。在相处中如果能在质问和下结论之前换位思考一下,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不愉快了。生活还很长,我们的婚姻也还会碰到更多类似的事,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都能更理性更包容。

立场5.在用枕头法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只专注于自己的感觉,我的粗暴表达态度使彼此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结果两人都受到了伤害,这是糟糕的沟通方式。从设身处地的用多种立场考虑后,我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意识到在沟通中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后要在生活中多尝试多运用。

反思:遇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考虑,从多种角度认知事情的本质,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

枕头法换位思考五立场:1.我对你错。

2.你对我错。

3.双方都对双方都错。

4.这个议题不重要。

5.所有观点都有道理。

认知6:调节好你的负面情绪,也能成就很好的沟通

我记得辞职后有一段时间过得非常烦燥,姐姐上学后时间一下子空下来,大把大把的时间被我用来睡觉,看手机小说,或者自我厌恶。那时的我情绪非常不理性,所以与家人的沟通也很不顺畅,我的言语间流露出的坏情绪,经常导致一场很不愉快的沟通,我的情绪直接影响着他们之间的沟通质量。

后来我慢慢接纳我的坏情绪,慢慢找到那些坏情绪的根源,然后进行梳理和改正,在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后,我发现我和家人的沟通方式也变得平和起来。其实很多时候,你才是那一些好与不好的根源。

反思:好情绪会影响别人,坏情绪同样也会影响别人,希望我们都用自己的快乐感柒着别人的快乐,而不是用自己的悲伤影响着别人的快乐。

认知7:我的不回应,是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段人生,没有完全吻合的两种思想,没有两种完全一致的行为处事方式。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这样的独一无二,所以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有限,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也有限。

我和你,你和他,我们和他们,都有思想盲区。在生活中我们都以自我的觉知为主,以他人的觉知为辅的生活。我们惯性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听他人说话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不懂,你不明白,只是我们各自有各自的坚持和信仰。

民国时期,鲁讯先生和胡适先生初期私交甚笃,后来两人价值观背道而驰,鲁讯以为中国的进步,有赖于精神的重塑,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发言走向了民间,成了现政权的批判者。胡适以智慧和潜能,借现政权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从政,成了现政权的拥护者。两种不同的政冶选择,让两人日渐疏远,走向了对立。后来,鲁讯曾多次在报纸上挖苦讽刺胡适,胡适始终不回应不辩驳,还在鲁讯去世后担任鲁讯纪念委员会委员,帮助鲁讯夫人许广平出版《鲁讯文集》。

虽然从朋友成为对手,但我的不回应,是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虽然立场不同,但在内心深处你依然值得我尊重。

反思:我有我的认知,你有你的价值观,三观不合意见不一致很正常,求同存异就好。我心中最好的友谊方式是,昨天我们可以为了真理吵的面红耳赤,今天依然可以为了生活谈笑风生。

认知8:你看见了什么,我就跟你沟通了什么。

《沟通的艺术》让我意识到,并不是只有说话,才是沟通。

我流泪,我微笑,我鼓掌,我沉默,我拥抱,我点头,我摇头……这些都是沟通。

你看见了什么,我就跟你沟通了什么。虽然我什么都没说,但是我们已经在沟通了。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与这世界,有很多种除了说话以外的沟通方式。

反思:不管你察觉还是没察觉,有些事实从始至终都客观存在。在生活中,你忽略过多少除了说话以外的沟通?

认知9:只有我们都好,才是真的好。

你又迟到啦!

我生气的是我准时到了,你却没有。

我觉得如果因为迟到这件小事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是不是太得不偿失了些?你觉得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你继续迟到?还是我们都守时呢?

你是抱怨,是控诉。

我是讲事实,讲你的行为给我带来的影响。

我们是亲切的,一体的。

你很差我很好,我很差你很好,我们一起更好。三种方式,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我的选择是:只有我们都好,才是真的好。

希望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那个我们都好的沟通方式 。

反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不施于已。最好是我们,其次我,最次你。

在读上一本《精进》的时候,它告诉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是思维是可以较正的,思考是一项技能,现在看这本《沟通的艺术》,读完后我发现沟通也是一项技能,它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和塑造。

总而言之,一本再版14次,流通超过30年,累积大量读者经过时间检验的书,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研读一翻的。这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与沟通方面的最佳读本,几乎适合在校学生,在职青年,企业高管,一般社会大众等各个年龄阶段对沟通有着不同需求的读者。如果你想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想深入了解自己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想成为一个沟通高手,不妨把心沉下去,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把这本书好好读下去,然后结合作者书里的一些建议在生活中实践探索,一定会受益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的艺术》最好是我们,其次我,最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