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信息匹配的經濟史

——《娛樂至死》書評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同一個天然的障礙抗爭:思想被禁錮在一個個軀殼之內。這就意味著,人類的交流只能藉助聲音、文字、圖像、軀體、材質等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媒介。

從對話到印刷品,到電報,到電視,到互聯網,人類一直在尋找更快、更便捷、更便宜的媒介。這是人類的剛需,也是媒介的使命。

相比口口相傳,印刷品突破了時間的限制。而後,電報的出現,第一次突破了地域(空間)的限制(在此之前,由於印刷成本的限制,那些所謂的「無用信息」出不了信息源那片地域)。再後,電視打破了以往靜態交互的方式。而互聯網不過是技術的演進,並沒有帶來什麼突破,它的建樹在於以近乎為零的成本,讓傳播信息這件事空前便捷,從而徹底佔據了人類的交互習慣。

然而,這場變革尚未完結,人類心心相通的願景還未見曙光。即使在那之後,人類也還得解決需求的高效匹配問題。早到小報上的廣告,再到當下人們視若自然的搜索引擎,直至時下火熱的共享經濟,人類追逐信息高效匹配的努力從未停止。

電視的出現,被作者視為一個拐點。在此之前,傳遞信息的媒介就像一張濾網,過濾掉噪音、八卦和無序。成本的制約把它們限制在一個個孤島之上,讓其慢慢消亡。在這這後,「無用信息」得到空前放大。與此同時,人類接受信息的速度第一次超過了處理信息的速度。

其實,並不是嚴肅信息被壓制,只是娛樂信息因為成本因素得不到聲張。正如作者所言,印刷品時代與電視時代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因基於抽象符號而嚴肅、理性,而後者因依賴具象圖像而娛樂且感性。以文字為中心的文化依賴推理去認識世界,而以圖像為中心的文化倚重感受。

是的,普通人系統思考的能力受到了損害,思維變得一地雞毛,甚至「我們正逐漸失去對什麼是信息的能力」(作者語,p128)。

但,我並不像作者那樣悲觀。誠然,碎片化對於一個穩固結構的系統意味著崩塌,但對於一個能將碎片隨時隨地重組的動態系統而言,也許意味著交流、重構的成本得到巨幅降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部信息匹配的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