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赵朴初 - 佛教常识答问》

  • “法”字的梵语是达磨( Dharma)。 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 佛的名字是悉达多( S. Siddh ā rtha, P. Siddhattha), 他的姓是乔达摩( 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 S ā kya) 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 Buddha 的音译。三种涵义:( 1) 正觉;( 2) 等觉或遍觉;( 3) 圆觉或无上觉。
  • 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 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 bhikkhu), 女的叫做比丘尼( bhikkhun ī)。
  • 我国一般认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 八日是佛成道日。南方各国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节日( Ves ā kha), 认为佛诞生、成道、涅槃都在这一天。
  • 如“三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随着自己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生人界而为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生,或为鬼,或堕地狱。
  • 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着,所以叫做轮回)、“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四元素)
  • 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 Samudaya- sacca), 说苦的消灭(灭谛 Nirodha- sacca)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Magga- sacca)。 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
  •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 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
  • 藏文大藏经分两部分:( 1) 正藏,名“甘珠尔”( 2) 副藏,名“丹珠尔”。
  • 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即是十善。十恶是指:一、杀;二、盗;三、淫;四、妄语;五、两舌,即挑拨离间;六、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七、绮语,即邪淫言语;八、贪;九、嗔;十、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
  • 阿罗汉( Arahat) 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见惑思惑都已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
  • 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
  •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皈依三宝,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 Up ā dhy ā ya( P. Upajjh ā ya) 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阇”,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
  • 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
  • 至于“吃荤”的“荤”字,是专指大蒜、葱这些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禁。
  • 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 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
  • 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
  • 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问题上,有部认为一切法的自体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龙树则与此相反,认为一切有为法只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没有常住不变、单独存在的自体。
  • 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 Yog ā c ā ra) 与原来龙树的学派——中观系( M ā dhyamika) 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 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把有漏(烦恼)之识,转成为无漏之智。
  • 真言陀罗尼就是密咒。根据密宗的说法,密咒是佛内证的智慧的语言,是能够显示诸法实相的真实语言,所以叫做真言。
  • 如观音像的四臂六臂表示菩萨行的四摄六度,大威德金刚的三十四臂加上身、口、意表示三十七道品。
  • 佛座上的莲花表示出离心,月轮表示菩提心,日轮表示空慧(通达一切皆空的智慧)。
  • 面貌凶猛的一般是金刚(有大威力的神)像,表示降伏魔军的威力和作用。
    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
  •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 三论宗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 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的修观),是为的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
  • 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六种就叫六波罗蜜,也叫六度。这六度是菩萨万行的纲领。
    这六件事做到究竟圆满就叫波罗蜜,波罗蜜意为事究竟,也叫到彼岸,古译为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摘@《赵朴初 - 佛教常识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