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 | 《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欲叙其事,先明其域。哲学产生于思想,而人的思想又是受到环境制约的。中国哲学源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所以,要了解中国哲学,还得溯源至它的生发地。

中国是大陆国家。曾经的中国人以为,全国就是全世界。这跟海洋国家看待世界的角度很不一样。而如此地理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模式会更重视农业,重视土地。农为本,商为末。《吕氏春秋·上农》对这一点就有详细阐述。于是一系列上层建筑也都围绕土地展开。

儒道两家的思想根源也源于对农事的尊崇,只不过各占一极罢了。比如对“反者道之动”这一点的共同支持。物极必反,祸福相依。事物的运行是循环的,当到达一个极端点后,就意味着要从另一个极点重新开始了。这是受到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由此还催生了中庸之道。既然做到极点反而会令情况倒向另一面,那不如保持在中间点上,这才是最完美的状态。

当然,儒道两家的不同更为明显。仍然是围绕农事,他们所理性化的或理论表现的农的生活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原始简朴,认为美好来自简单,而文化让社会和人变得更复杂。这是一种出世的思想。而儒家更为入世,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人的成就应该是靠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达成。

重农,就意味着重视土地。土地不能移动,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当然也只有长久地留在一个地方。世代之后,家族形成,家族制以及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儒家的学说主要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因此成为中国的正统哲学。

“农”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方法论的限制。区别于西方学者善用假设得到概念,中国学者更多是用直觉得到概念,是对事物的直接领悟,因此更为感性。这一点也解释 了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不甚明晰。文约义丰是中国哲学语言的特点。

重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但也是少变化的,甚至谴责变化。海洋国家的人则相反,他们的经济依靠商业发展,因此是更为开放的,而且惯于变化,追求变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别,因此工业革命最初发生在西方;而封建制度能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直到被西方世界强力破门而入。孔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可以将大陆国家的人与海洋国家的人套用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者道之动 | 《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