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上如何实现从0到1的方式?

最近辅导三个学生数学科目

学习上如何实现从0到1的方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新初三,知识能力在小学四年级水平,计算不会(102除5不会算),图形不会(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不会),几何代数完全没意识。

一个新初二,知识能力也在小学四年级水平,基础比那个新初三要稍微好一点。

一个新小五:知识能力大概小学三年级水平,刚辅导时乘法口诀表不会,东南西北分不清,很多字不会写。

这三个学生基础知识概念很多空白,学习能力与所处的年纪要求差距较远,短期内又要出现学习成绩提高的效果,很多数学常识思维什么都没有,这种情况迫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学习上是怎么建立从0到1的过程?

01

首先提高数学的基本计算能力,有了数学计算功底才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计算问题在各个年级都会有,计算失分多是绝大多数初中小学的学生是成绩差的重要原因。

通常大家觉得计算错了是粗心问题,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计算问题可不止粗心那么简单!

1可能是知识方面问题

计算法则不熟,对加减乘除运算规律没记住或者不会应用,计算的要点去括号,移项,顺序不清楚,计算技巧没掌握。

2存在思维惯性误区,有些学生会记住25乘6等于140(150,计算式脑中一闪就140写上去了),这种问题需要旁人提醒纠正。

3缺乏正确的计算习惯,很多时候,计算的字自己都认不清,写着写着变数字了,不打草稿,不检验

计算问题最好解决,系统的教授计算法则,给予相应的练习,在对弱点部分进行反复的练习,方法得当,计算能力短时间内很容易提高。

02

阅读理解(也是数学思维问题):很多学生不会做解决问题应用题,不会思考,没有数学意识,在进行这块内容是让我有意识思考从0到1,从无到有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小学和初一阅读理解通常是每个字都认识,读完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懂,搞不通这一句话中的每个数字的数量关系,数字的含义。

初二初三通常是读完题意思搞懂,但没思路没想法。

高中学生是题都能懂有思路,但往往忽略隐含条件,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

我觉得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缺乏数学的思维分析。

举例再给新初三上课过程时:

1  在讲整式的过程中  有一道题 每件上衣a元,下降20%后是多少,列式表示?

  学生对这道题表示不会。

  我就降低了难度,表示假设每件上衣10元,下降20%后是多少?

  学生列式10÷20%   ,让他计算下去,他写出10÷20% =50,他也知道不对,

  然后学生改成10-0.2=9.8

我就换了种问法  每件上衣10元,打8折后是多少?  他说8元。

我告诉学生  10元   100%

8元    80%

相差20%

打八折是不是就相当于下降20%。学生愣了一下才反应到这道题的意思。写出正确答案            a(1-20%)

学生读这道题,没有去弄懂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以上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降20%后是多少,这个数字情景他不懂,语言文字不能转换成数学式子,每个数字的代表意义不懂,搞不清数字之间应该是加还是减是乘还是除的关系,这里就是缺乏一个思维分析的过程。

2  温度由t°上升5°后是多少?

学生写出t°÷5

我: 上升什么意思?

学生:增加  ,然后改成t°+5°

上升知道是加法的意思,但是没有按照理性分析走,温度上升5°就是温度加5°这个语文文字转换成数学式子t°+5°这个思维没有,或者有这个意识,但不知道怎么做。

类似的还有 某一地区冬季温差是15°,这天最低温差t°,求最高温度是多少度?学生的答案  15°-t°

3  买单价c元,商品n件,要花多少钱?

学生:不会。

如果改成买单价2元,商品5件,要花多少钱?他知道是5*2=10

换成数字就没有想法,是因为脑中没有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意识。

学习上如何实现从0到1的方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小五时

1 比五的三倍还要大五的数是多少?

学生表示不会,直接放弃,我要求他慢慢读题三遍在做,他读完题后想了几秒终于写出了5*3+5这个式子。

在教他时我发现他读字慢,很多字不会写,觉得一些题他做不出来,是因为他的理解反应慢,如果只读一遍题搞不懂什么意思就觉得不会做,平时应该也很少动脑分析,这种情况应该要求学生平时多朗诵文章,多看课外书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进行适量的应用题来锻炼他的分析思考能力。

2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165千米,从甲向乙行驶11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学生没有想法,不会做。

我问他:165什么意思,

他想了下看着我说速度,

我继续问那个11小时什么意思:

他说:时间

然后他就知道怎么做了

这种情况学会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公式但是没学会怎么去辨别哪个是速度,哪个是时间(根据单位每小时多少千米是速度,小时是时间)。像告诉你一个长方体,求什么平方厘米就知道要思考求表面积方面,什么立方厘米,就要知道求体积.

而这个本应该是五年级掌握的,但很多初二初三的学生都没掌握,没有这个意识,就很难搞懂。

03

没有这个思维如何培养出呢?

遇到题不会做,究其原因不会分析思考,不会提取信息关键点,没有这个意识(情景不懂),分析到最后就是知识没掌握和应用没掌握,应用有没有掌握,要说清的话就是有没有意识,那么怎么培养意识呢?

通常我们是怎么学习的?模仿。老师教我们什么,我们记住再跟着模仿。比如老师告诉我们10+10=20,我们记住了,今后遇到10+10就知道20了,下一次遇到10+20=?有的学生学过1+2=3,就猜可能是30,而有的学生也是学过1+2=3,学过10+10=20,就是没学过10+20,遇到这种题时蒙了,就说不会?在学习时很多情景类似于此,怎么能有这种猜可能是30的意识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

有一个棒球教练,有要事要处理,就让自己的好朋友游泳教练帮忙上一星期的课。等棒球教练回来发现自己的学员水平大幅度提高,比自己教的还好,就问他朋友游泳教练怎么教的。

他朋友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打棒球的规范动作,告诉那些学员按照你教的那些方法练习,他们问我:老师这样打对不对?我就鼓励他们,对,就该这样打,调整姿势把球打过去,他们越打越高兴,不断调整找到最顺手的姿势。

这个就像那个新小五那个学生时:

求比五的三倍还要大五的数是多少?

学生表示不会,直接放弃,我要求他慢慢读题三遍在做,他读完题后想了几秒写出了5*3+5这个式子。再了解他的能力和基础后给予鼓励激发发自己去分析思考,而不再是教讲。

学习上如何实现从0到1的方式?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激发他的思考。大家想想自己看到妈妈教宝宝张嘴说话时是怎么教的?我所遇到的一般都是,妈妈知道宝宝在出生一岁左右时,会耐心对着宝宝教他一两个字,重复两三遍时,宝宝可能才会说一两个字,可能那时还不清但宝宝和妈妈都会笑的很开心。一岁的左右宝宝在语言方面已经有一点模仿能力,妈妈的教引导地说着才会激发宝宝的语言天赋,宝宝可能才会慢慢说话。

学生从0到1时除了教还要一个激发,很多老师说怎么学生教不会,教了十几分钟都不会一个简单的运算,一个去括号......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老师不懂怎么激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上如何实现从0到1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