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社会乱像

        记得这部由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上映前夕曾如火如荼地大肆宣传过。导演是名导冯小刚,主演是名演员范冰冰。因为对范的演技不敢恭维认可,所以一直以来拒绝观看。

《我不是潘金莲》——社会乱像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宣传

        最近和朋友聊起发生在身边的一件荒诞怪事,她说这件事牵涉的人和事很像那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是,在微信读书里搜索该书,简略地大致阅读了,基本内容如下:农妇李雪莲因为怀了二胎,为了躲避处罚,主动要求和其丈夫离婚,并约定等孩子生下来后,再复婚。不料生完孩子后,发现其丈夫已经同别人结婚。原因是她的丈夫说她早不是处女了,并骂了她一句潘金莲。从而引起全文。李雪莲希望法庭能判从前的离婚是假,通过和其前夫结婚再离婚来报复其前夫。告状从找的基层干部,一直到县长,市长,没有一个领导给出她所希望的那个结果,她又千辛万苦跑到北京告状,结果从市长,县长,往下几乎全部被撤职。但是她自己想要的结果还是没有达到。于是她继续奋斗了二十年连续跑北京告状。新的旧的各路领导一路阻挠她告状,花样百出,荒诞无稽,最后这个无解之谜因为李雪莲丈夫的死亡而画上了句号。

        刘震云沿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娓娓道来,不温不火。看似荒诞幽默,实则身边常事。一如曾读过的《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能在现实中上演,必须有几个中国特色的条件:

      一、它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7年之间,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铜墙铁壁之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家庭哪个不是儿女绕膝,子孙兴旺?马寅初的计划生育国策,让中国处处可见“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计划生育抓下去,人口素质搞上去”,等等滑稽可笑的标语。也让1980——2000年这一代的孩子们“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知姑姑舅舅姨姨叔叔这些词的由来。所以,农妇李雪莲为了二胎,演了一出假离婚的闹剧,结果弄假成真。

      二、百姓的上访,官方的截访。官方设立各级信访办,目的是为了百姓维权。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维权渠道。而实际上是,官官相护、官官勾结、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官民陷入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中。官民像抗日战争时期的敌我双方一样,互相玩儿躲猫猫的地道战。一方是围追堵截,一方是逃跑躲避。就像书中农妇李雪莲一样,牵着各级官僚的鼻子走,敌退我进,敌进我躲。

        更特别的是在某某大召开期间,为了不给党和国家添乱,基层组织挖空心思洞察民心,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措施让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而略微有点儿官场常识的百姓,也知道此刻是上访解决问题的最佳时刻,错过了又是各级部门踢皮球式地推诿。所以,常见的做法是:在此期间一切容易引起动荡不安的动作都及时刹车。殊不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老祖宗的经验是:防洪在于疏,而不在堵。

        现在回头来说说朋友讲的那个荒诞无稽的故事:几天前三十多年前的发小来所在城市打工,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少不了群里告知。于是三五当地玩伴儿相约聚聚、叙叙旧情。不曾想,整个饭局成了此发小炫耀的平台,他大谈这些年的经历,总结后无非是:靠一次次地上访维持生计。无论是在我们这些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听来有理或无理的上访理由,在他侃侃而谈中都表现出莫大的骄傲。没多高文化的他,不是凭借勤劳踏实生活,而是利用国家政策和那个所居住的小县城的官僚们做了亏心事底虚的心理,一次次地偷奸取巧,获得意外的蝇头小利。而那个穷而落后的县城,似乎就认这个:穷的怕狠的,狠的怕不要命的。大多的农村农民政策,到了那儿拐个弯都变了样。发小吹嘘他如何利用上访,让中考不到100分的儿子上了普高,直至特招进技术学校。他不无骄傲地说“我直接找教育局,不给办就告他们教育腐败。”这哪是教育腐败啊,整个一个教育失败。

《我不是潘金莲》——社会乱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这样的事儿在大城市大企业一样存在。安分守己、老实本分、兢兢业业的职工,稍有差错上纲上线,打罚分明;游手好闲、泼皮无赖、吃喝嫖赌抽不务正业者,没人敢动一根汗毛。

            我们的父母官究竟惧怕什么,让他们一改平日无视百姓、无视政策的官僚嘴脸,屈从于市井无赖泼皮的上访威胁?是官位自保还是做了亏心事又怕鬼敲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潘金莲》——社会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