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

前不久,公司组织秋游临沂,两天的行程里我们饱览了蒙山沂水的山壮水美,心旷神怡。众所周知,临沂也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与延安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为我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沂蒙山区的城乡路间穿梭时就经过了多处革命烈士陵园,沂蒙山区的红色革命血统可见一斑,而且从这些保护良好的烈士陵园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山区的乡亲们对红色传统的爱护崇敬,这些都让我肃然起敬。

然而在重温了革命历史,饱览了风景名胜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山区所存在的另一个现实——贫穷。

大巴车行进的同时,沂蒙山区的乡村风貌便也展露无余,我想我不能用“朴实无华”这种溢美之词来掩饰眼前贫穷落后的农村景象,虽然从词面来看“贫穷”是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一种体现,用在这是否准确无误可能有待商榷,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沂蒙山区以耕地为主的发展局面相比起依靠港口、贸易、政策红利等占据多种优势资源而先一步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诚实的讲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洁干净的街道社区,山区乡亲们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实在是要落后的太多。

其实每当我看到乡村的景象时从来都是百倍的亲切,因为我从小也生长在乡村,不禁回想起胡同里纯朴善良的街坊邻居,田间地头里绿油油的小麦玉米,一起摸鱼打鸟淘气的小伙伴,可以说乡村保留了我所有美好的童年回忆,只不过我的老家是位于东部的沿海城市,我打小住过的村庄也早在十多年前的城镇化进程中改造成社区楼房,而今老家已是一派新城市的气象。虽说住楼房自然是好,但心里总有那么一丝惋惜。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眼前所见到沂蒙山区的乡村风貌居然连十多年前我的老家的乡村建设都不及。我记忆里老家的村庄因地势平坦家家户户都是红砖瓦房,村子里笔直的胡同,干净的柏油路街道,算不上多么富裕,但规划的也算是整整齐齐,临村也大都如此。而眼前的沂蒙山区因山地较多,平房多依山而建,错落无序,许多房子更是缺砖少瓦,即便是临街的二层小楼也是如此,甚至还有许多泥土房,街边门前都摆满了苞米棒子和种地的农具,汽车一经过就卷起沙尘黄土,一副落后的农村景象,不胜唏嘘。相信大家也听说过许多农民朋友在农闲时候就外出打工,攒了些钱就会回老家给房子添添砖加加瓦。

这种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无疑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缩影。

前不久获得雨果奖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作者将北京科幻成了一个被折叠成富人、中产、贫民三个阶层的城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老刀为了能尽快的赚到钱,送女儿去能教音乐和跳舞的幼儿园,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穿梭于本不能容纳他的富人和中产阶层。假如说老刀的做法是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是满足女儿的兴趣也罢,归根揭底都是要为女儿争取一个能够获得更好地生活的机会。小说里的空间和时间被折叠,资源和机会被折叠,赤裸裸的揭示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之下不同阶层的人的命运和生活被无情折叠的窘况。

我情愿现实不会如《北京折叠》里所描述的那样逼真而又残酷,但是不得不承认小说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另外的视角和维度来思考贫富差距,那就是教育资源。

我曾读过《财新周刊》主编王烁的著作《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其中他讲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爱尔兰和芬兰过去几十年在教育上做了大规模投入。爱尔兰教育投入的重点在中学、大学和职业教育。爱尔兰人此前的智商得分显著低于英国人,现在不仅智商赶上来了,人均GDP也超过了英国。芬兰的投入重点是确保贫困家庭孩子能得到与最富有家庭孩子看齐的教育。到2010年,芬兰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发达国家第一,而人均GDP也超过英国。”

可见人口智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的缩小贫富差距,而如果要提高人口的智识水平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教育,而教育投资的主体就是青少年。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生活机会,然而天时地利都不如沿海城市的内陆贫困山村地区的青少年想要争取到更多生活机会的唯一出路就是教育,可残酷的现实是相比集中了更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沿海城市,内陆贫困山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是匮乏的。

曾读到过北京大学一位院长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教育应该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鼓励他们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提醒他们现实有多残酷”。而我也更期望教育能在教会孩子们认清了现实的残酷之后依然能够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

扶贫作为国之大计,我们看到国家正在努力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推出各种扶贫新政,平衡各种资源投向中西部及内陆的贫困地区,纵然是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也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

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写这篇文章也无异于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并关注其中,关注贫困,更关注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教育,扶贫先扶智,也算尽绵薄之力,我想这也是写作的意义之一。


扶贫先扶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扶贫先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