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时候,有朋友发来一部美国电影《传染病》的链接。反正没什么事,就看看吧。
但是,看这部电影还真谈不上是一种美妙享受。首先,这是因为是在pad上看的,网速不够快,画面与配音也不够协调,加之看的是字幕版,所以,理解情节对于像我这样的英语半文盲确实很困难。尤其出场的人物众多,涉及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中情局、美国疾控中心到旧金山、芝加哥、明尼苏达,乃至伦敦、东京、香港等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所以,虽然朋友告诉我导演索德伯格是个名导,另外还有几个奥斯卡大咖出演,可看到最后也没有分清谁是谁。
其次,整部电影的节奏总体虽然比较平缓,但是由于不断地有死人,而且死人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观影时的整个情绪其实是被电影情节带着往前走,一直纠结着难以轻松。
虽然观影的感受不很轻松、美妙,但是情节设计还是比较合理、流畅,大体上“发现疫情——各方关注——加紧公关——世态万象——疫苗出现——看到曙光”这几个段落还是比较清晰,尤其观影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与此时此刻我们正在遭遇的“新冠”肺炎产生不少的链接,所以,看完以后,还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电影故事讲述的时间跨度在140多天左右。但是影片开始却直接进入第二天,倒是让人有点意外。看的时候我还以为错过了第一天,又倒看了一会,发现确实是从第二天开始的。一直看到最后,才明白,这是导演卖了一个“关子”。
第二天的时候,美国一个连锁酒店集团的高管从香港出差回来,途径芝加哥后回到明尼苏达,却莫名其妙死亡,并且自己的上小学的儿子也未能幸免。紧接着,镜头分别摇到接下来几天的香港九龙、日本东京、英国伦敦,不断出现死亡病例,而且全世界死亡病例正以几何级数倍增。这种不明来源的传染病终于引起了美国国家疾控中心、美国中情局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一位医生在明尼苏达和芝加哥研究时不幸被感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位医生被派到香港,却被当地村民和医生劫为人质,以图换回疫苗;一位医生为了尽快研究出疫苗,不惜在自己身体上展开疫苗试验。当然,影片中对人们的恐慌、无助,食品的短缺、芝加哥封城、少数自媒体散布谣言牟取利益等也有一定的描述。甚至还加进了连翘能够治病的骗人的桥段(朋友在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时,讲的一个理由,就是把影片中的连翘和前2天我们这里传出来的双黄连做了一个对比,引起了我的好奇)。但是,总的基调,还是表现了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责任担当,以及普通百姓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与捍卫。
时间,就这样推到了140多天之后,世界各地终于等来了疫苗,人类终于走出了这一次传染病的危机。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镜头忽然来到了一个原始森林,一台挖掘机打破了森林的宁静,一群蝙蝠受惊而四处乱飞,将一块烂香蕉掉落在了一个香港的养猪场。一头猪被拉到了酒店,酒店大厨将它做成了可口的烤乳猪。而影片开头,第一个出现的那个来自明尼苏达的酒店高管,也许是因为乳猪的味道确实可口,坚持要与大厨握手致谢……
电影在这个时候,终于打出了“第一天”几个字,而我们,也明白了,这,其实是一部倒叙的电影。而当我们明白的时候,电影也就到此结束了。
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是由于我们正身处“新冠”疫情,更由于我们正在遭遇的某些现实——比如,不明病毒;比如学校停课;比如,双黄连;比如,武汉封城;比如全国许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很多都仿佛电影的翻版,甚至让人感叹,这部差不多十年前的电影,似乎就是一部充满诡异腔调的“神预言”,因而,无可避免地,在我的内心引发了阵阵的涟漪:
第一,人的生命真的很脆弱,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都充满了强烈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灾难到底在那一个早上,就快于时钟的报时,先来到我们的身边。
第二,在疫情面前,没有人可以例外和幸免,每个人都必须积极面对。但是也许有人会借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普罗大众,我们选择等待什么?真相;我们选择相信什么?真相。我想,这也就是当下我们更等待中央的声音,更等待钟南山的根本原因。
第三,没有无缘无故的传染病,即使病毒来自于大自然的蝙蝠或其他什么,人类自以为是的生活方式和对大自然的日益轻慢和侵害,一定是病毒传染之源。该用多少无辜人的生命,去唤醒那一个个侵害自然的那些人的麻木的灵魂?
第四,当危机来临,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担当,来保护我们的家人,更盼望有英雄来拯救陷于无助乃至绝望的我们。而在疫情到来时,医生就是我们的菩萨,科研人员就是我们的希望。事实上,这个春节以来,除了我们熟知并十分敬重的钟南山,就在我们这个小城市里,也派出了一支17位勇士的队伍,驰援武汉,他们,无疑是我们大家的英雄……
想到这里,我不自觉地又将思绪拉回到我的职业——教育上来。我甚至有点庆幸,这次“新冠”疫情,幸亏是在寒假期间。要是在上学的时候,我担心,我们受感染的面会不会更大,我们的孩子们会不会受到更大的侵害?
如果仅仅是担心,倒也罢了。现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而新学期,虽经延迟,但是马上也就要开学了。我们因寒假,躲过了疫情在校园的大爆发;那么新学期,我们怎样防止疫情在校园里有新传播?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举一反三,在打好抗击疫情阻击战的同时,在维护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方面,交出一份让社会安心,让自己问心无愧的答卷?
都说灾难是最好的老师,想想也确实如此。03年非典,让我们对学生的头疼发热有了特别的敏感;08年汶川,让我们对学生逃生避难有了格外的重视。而前几年福建、贵州等地发生的学生群体性伤害事件让我们的校园安保、食堂食品卫生又上了几个大台阶。但是,我们也必须反躬自问,为什么总要到事件发生之后,才想起防患于未然?难道真的就如罗大佑唱的那样:总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都没有念?
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责怪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天地良心,据我所知,没有哪一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每年从教育部到各县教育局,下发的有关学生安全的文件,不计其数。那么,把矛头指向一线学校和老师?更有失公平。遇到地震、传染病这样的公共安全事件,你让我们的校长、老师怎么办?事实上,不说前面的食堂整治耗费了我们的老师们多少的心血和精力,就这次“新冠”肺炎,虽说还是在寒假里,全国就有多多少少的老师、校长、局长们提前结束了休假,投入到这场阻击战的第一线!
但是,学校安全,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首要在一个“防”字,因此,我想,我们要走出地震了——加强逃生教育,群体伤害了——加强安保,有疫情了——注重戴口罩,这样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怪圈,走向更主动、更可持续的学校安全教育和实践,我们总要做点什么——
第一,要走出“就安全抓安全”的惯性思维,立足生命,围绕生命,建构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防范和自护课程。以人为中心,将于生命安全有关的方方面面,有机整合起来,确保相关课程进课表、进课堂;
第二,要走出“就学校抓学校安全”的惯性思维,整合消防、安监、医疗、防疫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让学生有时间走到安监现场去,让专业人员有机会走到课堂上来,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受教育,让社区和学校共同担责任。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学校也会开展一系列安全演练,但是,无论是频率还是影响力都还远远不够,方方面面的参与度更加不够。凡事预则立,我们要善于做好取舍工作,坚持生命安全大于天,将那些貌似高大上,其实假大空的种种形式主义“进校园”活动赶出校园去,让师生确实需要,又实在欠缺的生命课程真正在校园生根、开花;
第三,要走出“就当下抓安全”的惯性思维,在人才培养上,立足长远,善于引导学生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聚焦社会和未来的需要,去选择自己将要学习的学科,去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只有在将来培养出更多的钟南山,才会让我们在遭遇下一次传染病时,更有底气,更有办法,也才能避免出现某地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出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人才观、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都一股脑儿去学金融,一阵风去学超级女声当流量明星,这实际上是一种及其短见的选择。毕竟,钟南山先生已经84岁了,李兰娟老师也已经74岁了……
一部叫做《传染病》的电影,只是填补了我们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空白;
一场叫做“新冠”肺炎的考验,却要求每一个人用行动去回答来自生命最深处的诘问。
就要开学了,校园里又将充满生命活力。我们所要做的,是要让生命教育快过所有疫情传播、灾害降临的速度,是要将这种生命的活力一直传递到明天,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