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代(十七)

小学时代(十七)_第1张图片

语文课本使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的教材,当时还是黑白教材,除了封面是彩印。从第一册开始学习拼音,声母韵母之类的,到小故事,小短文,诗歌,再到普通的文章,一些散文等等,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

记得最早学习的第一首诗是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拂绿水,红掌拨清波”。诗的旁边还配了一幅插画,一只优雅的白鹅正在戏水,当初只觉得这首诗读起来非常漂亮,诗中的鹅惹人疼爱,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回家养一只,后来知道更精致的解释便是寥寥几笔,便将其形象特点勾勒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插图更是锦上添花,想必文学还是相通的,老少皆宜,并无不妥。

只是这种白鹅的形象扎根了之后,上大学时,舅舅家养了几只鹅,发现只是比鸭子体型大一点,其余几乎并无差异,毛色也是灰麻色,全然不是当初印象中的优雅姿态啊,不觉间怅然若失。但转念一想换个时间,换个地点,与诗也基本无异啊,况且诗本就是生活的升华,又有何不可呢?当然,后来也知道了作者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对于这样的杰出作者,作诗功底更是不在话下了。

再后来就是李白的《静夜思》了,这首唐诗可谓是名满天下,从古至今,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启蒙之作了。其余也有好多名诗,但也不如这两首如此令人印象深刻。高年级时开始出现简短的文言文,其中一则是《两小儿辩日》,童趣盎然,引人入胜。

课本中会经常选用一些小故事,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之类的。其实当初并不知道小蝌蚪就是青蛙,只是听老师和课本这样说,虽然疑惑却也不曾怀疑,后来在田野里真正见到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才正式确信,再后来初中学了生物自然是进一步了解了其中的来龙去脉。类似的小故事还有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等等。

后来知识进一步扩展,这类简单的童话或寓言被稍复杂的故事替代,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等,再后来更多的寓言故事出现,一般短小精悍,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揠苗助长,亡羊补牢,郑人买履等等。这类故事的确有趣,一个小小的故事中蕴含了如此深刻的道理,被后人总结成一个个成语,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而由于了解了成语背后的故事,因此对这些成语也往往过目不忘,记忆尤深,这些有意思的故事寓言使得书本变得趣味丛生,也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内容,从中知道的故事成为文学殿堂的原始的亮丽,了解到的成语随即变成了语言宝库中最初的色彩。

稍微到高年级时,便会出现一些散文,记忆最清楚的当属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诗一样的语言,时间的流逝,失落与伤感,无奈与彷徨,几乎没人写得更好了。然而语言固然形象有力,对于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子来说,巴不得马上长大,享受成长的欢愉,对于时间流逝的匆匆,又哪能懂得其十分之一呢?即使到现在,恐怕也只是“为作新词强说愁”罢了。

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文章,基本都是叙事,回忆,游记等等。比较出名的就是鲁迅的《少年闰土》,那个晚上在西瓜地里拿着叉子捉猹的瘦弱精干的闰土形象深入人心;《落花生》通过花生的种植,收获讲述做人的道理,朴实无华。

其实“落花生”这个词就是花生的意思,但是除了在这里出现过之外,几乎任何书面语中都再未出现过这个词。只是平时方言中才称之为“落花生”,但后来方言中出现的也少了,但还是有的,如果在书面语中出现这个词的话,则一定是令人感觉别扭的,想必这就是语言的发展吧,曾经如影随形的一些朴实词汇自然而然的就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如同袅袅炊烟,消失于天际,不知不觉。

还有许多文章,有歌颂长城的,赞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赞美我国的广袤富饶的,幅员辽阔,物产富饶,无不令人自豪;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这应该是最早介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告诫大家发愤图强;有记录狼牙山五壮士的,不畏困难,宁死不屈的品质;描写钱塘江大潮和承德避暑山庄等景色的,或风光旖旎,或惊涛骇浪,或气壮山河;有介绍母亲河黄河的,当年说水土流失严重,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缓解;还有介绍武松打虎的,这个故事可谓是经久不衰,一直到大学仍是频频出现,他的这个英勇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除了打虎我竟记不清楚他还有哪些英勇事迹了?还有好多不同类型的文章,不胜枚举。每章的最后会有一篇小短文,如叶公好龙,杯弓蛇影等,富有韵味,发人深思。

每一章节后面还会有“读一读,背一背”这样的内容,一般都是名言警句,譬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之类的,朗朗上口,意味深长。接着就是一些常用书写的规范格式,比如请假条,留言条等。令人惊奇的是,上学至今仍有不少人都不知规范的书写格式,当然更多的人对于请假条草草了事,不屑一顾,名为请假,实为命令口吻,发号施令;而对于留言条这个,小学时用过一次,但后来再未用过,毕竟现在通讯之及时,又哪用得着留言条这个古老的东西呢?

数学教科书看起来就单调许多,总感觉小学数学的知识并不多,都是一些最为基本的概念。从一开始的数数,到十进制,再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有三角形、圆、梯形等基本图形的认识,周长,面积换算,还有一些简单的应用题,速度,路程等等,小学数学基本就是这些基础问题。

现在看来的确简单,但当时初学起来却不是一件易事,逻辑思维很多时候都跟不上,数学比语文要枯燥得多了,每天都是与数字公式打交道,实在是乏味。不过对于这类小学的数学问题倒也能应付,只是理性思维固然严谨,棱角鲜明,字字珠玑,不免少了一丝人情,有时竟显得生硬无味,相比语文减了不少乐趣。

其实,教学课本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启发思维,作为教科书来说应该是无可指责的。虽然每个省所用教科书版本不大相同,但也大同小异,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开启智慧,以书育人的理念是一致的,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学时代(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