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传播案例分析:自闭症的画作刷屏

2017年8月29日,一个H5突然刷爆朋友圈。

H5展现了大约37幅由自闭症、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患者画的画作,作者年纪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不等。每幅画都相当的富有想象力,有点抽象但是不至于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甚至仔细思考都会觉得甚有韵味,兼具审美性和公益性。

每个人只需要花一元钱就能够“买下”这幅画,这幅画不仅能够作为屏保保存到手机里,而且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传播,让更多人来参与这个活动。

而这一元钱将作为公益善款,全部捐献给原项目。


介绍一下原项目:

今天刷爆票圈的画作来自于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专项基金——艺途专项基金(WABC无障碍艺途)。WABC旨在为精智障人群提供艺术疗愈,帮助他们打开心灵,释放潜能,进而一点点融入社会。

WABC项目以绘画创作与展览的形式充分表现特殊人群的艺术才能,同时销售其创作的艺术品和衍生品,鼓励精障人士的艺术创作,提升其精神与物质生活品质。所有画作,您可以在以下链接中,购买原画作的复制品。画作售卖所获收益,都将用于精智障碍人群的艺术疗愈公益事业。

简单来说WABC的公益模式中,TA为精神障碍、智力障碍或者自闭症人群(主要为无法向外界表达自己感受的人群),绘画疗愈+画作文创化制造收入+赋能受众。

因为绘画一直以来是一个欣赏和进入门槛都不高、风格多种的领域,任何一种风格的画作施加适当的解读基本上都能够被人欣赏,因此它也成为了众多公益组织帮助受众的切入点之一。

比如国外(忘记是哪了,伦敦还是哪里)有一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就将街头青少年聚集到一起,教授绘画等技能,将他们的绘画作品变成T恤上的图案等,然后将这个品牌变成一个街头潮牌。正好街头孩子们画出来的东西都多少带有玩世不恭、嘻哈、街头的艺术感,因而也和整个品牌的调性非常符合。

再比如最近了解到的画说ARTSPEAK,也是通过举办由孩子们的画组成的画展、反馈美术基金等方式,为中国贫困、留守、流动等弱势儿童提供艺术教育、展现艺术才华。


所以可以看出来,WABC的公益模式并不新颖,也不能说非常的夺人眼球。

这从WABC本身运营的商城中售卖的其他文创铲品的销量可以看出,T恤销量只有不到十笔、装饰画售卖得非常少,而需要200+一幅的原画更是没有什么人问津,销量最好的“来自星星的袜子”应该是借助了当时的一波营销才达到了100+的销量(因为我只听说过来自星星的袜子)。

有这个对比就可以看出,这次H5的公益营销可以说非常成功了,我做个最保守的估算,这次的募捐应该至少有500万以上的进账(原募捐项目是1500万的善款目标,大概中间相隔20分钟,再去看的时候已经从81%到89%,大约有100万的捐款数了......)


下面就简单地分析一下这次公益营销的成功的原因:

1、选对了平台和传播的渠道,是前提。

在坐拥整个中国社交圈的腾讯公益上发布募捐活动,结合99公益日腾讯对于公益活动的宣传,本身就是在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平台上,就算只有0.1%的人关注到了这次活动,换算一下也是一个蛮大的人群。

其次,用微信朋友圈作为传播的渠道,最开始关注的那群人都会变成传播源,进行二次、三次传播.......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至少有10个好友会看到这次活动,参与者的增长是量级的。

毕竟在互联网时代,去中介化已经是个趋势。在这次的公益传播事件中,腾讯公益的平台只是一个基本,成百万上千万的微信用户才是这个事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无数个小节点。

2、精良的设计创意和良好的交互,是基础。

整个H5设计真的很漂亮,30+幅画作显然都是经过了精心挑选,基本上都不会脱离审美太远(更何况,绘画本身就是个对于审美非常包容的领域),每一幅画配合了有寓意的名字和内容,连选择哪一幅画都成为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

而且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搭配的音频,在一开始,是这个老师关于这幅画或者这个“小朋友”的介绍。在购买画作以后,也可以听到这个孩子虽然口齿不清、却又真心诚意说出的十几秒的语音,对购买的用户做出了非常及时、良好的反馈。

购买画作之后,不仅可以把我喜欢的这幅画保存下来作为屏保,也能够把这张好看的界面分享出去给我的朋友们。界面设计很好看,使用H5作为交互的工具也很合适,背景音乐用stary night也很应景。

人们要愿意点进你的H5,愿意参加这个活动,还要愿意分享,这个H5一定要让人喜欢,分享出去不会掉价,顺便能够展示一下自己的审美,最好不过了。

3、低参与门槛、高转发心理,是关键。

一元钱对于现在能够用得起智能手机的人来说都不太算是个钱了,把公益的参与门槛降低,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领域。或许他们不能够长时间保持关注、也不会成为深度的志愿者,但是这都无所谓。

我想起那时候Eris在有趣人类说上分享的时候说到的,EASIN义工旅行的志愿者其实并没有很多都会发展成为长期的志愿者,但是他们购买到了“义工”的体验、了解了这个领域,而EASIN让更多人为公益做出了贡献、让更多人了解到公益和旅行的意义,也能够得到资金来运营机构、资助真正的义工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为公益事业做更深层次的建设。

我觉得这是一个公益的正确的思路,用反长尾模式来理解也可以这么说,付费意愿高的人、人数很多、但是成为长期志愿者的意愿低,能够成为长期志愿者的人人数不多、而且出不起这个钱,那么用前者补贴后者,是可行的。

至于高转发心理,就是一个说起来稍微有点小阴暗的东西了。

我觉得单纯肯德基门口的捐款箱,放一块钱进去的人并不多。同样是一块钱,为什么这个就这么多人转发?很简单,因为有人看啊。

一块钱又不贵,这个H5这么漂亮,我花一块钱购买这幅画作,分享出去,不仅是做了好事、满足了我心里为公益出力的那份心意,又能让人家知道“我做了好事”,而且还能够显示我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审美、展示一下我个人的选择,何乐而不为?

4、讲点和【心理账户】有关的题外话

一元钱就能够“买到“一幅”画“,听起来好像很合算的样子。

但是你仔细想想,其实这幅画不过是一张网络上的虚拟的图片,平时你上任何一个图片网站收费的时候,愿意花一块钱去买这张图片吗?

其实这一块钱,只不过是从【购买来自己用】的心理账户里,转移到了【社会责任、公益事业】的心理账户里,就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了。

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账户的预期,一块钱是低于后者的心理预期的,所以我们愿意花这一块钱,如果是二十几块钱,高出了我的这个心理预期,可能我就不会出这个钱了。


纯属个人想法,只是简单做个分析。

事实上我真的很喜欢这次的公益传播,我也认为公益圈需要更多类似的事件,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泛娱乐化中暂时拖出来一会,去关注一下这个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很多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社交软件进行公益传播要符合人们的分享需求的,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更多的是会buy创意、好玩、酷炫的东西(特别是年轻人),符合这两点,会更好地做到公益传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益传播案例分析:自闭症的画作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