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内疚感——教育的内伤

我们都知道,家长不善于反省,只是看到孩子的问题,而看不到首先是自己的问题,这肯定是不利于教育的。例如,许多家长总是责骂孩子不爱学习,不好好读名著,一整天只想着玩游戏,看电视,但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他们本身就不爱学习,也从来不阅读,闲下来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连续剧。他们自己就是那样的家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长成一类人,为什么看到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之后,才看出他的习惯问题来了呢?家长不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究竟有哪些问题,就对孩子一堆不满,孩子能信服家长的说教吗?显然,不能反省的家长,搞不出成功的教育。

我一直十分看重那些善于反思的父母,他们会意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因而不会对孩子横加指责,制造过度伤害。但是,渐渐地,我又看出新的问题来了。家长如果仅仅善于反思,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毛病首先是我的毛病,我自己的毛病没法克服,我也没理由管孩子——这样一来,家长就不再有教育的自信了。在教育过程中,怀着内疚,同样搞不出成功的教育。

家长的内疚感有两个十分常见的来源。一是他忙于工作,不能每天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或者允诺孩子的时间常常被占用,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条件反射般大光其火,可是发完火,讲完他的期望和原则,他的内疚感上来了——他想到自己没有尽父母之职,亏欠孩子太多,心一软,随孩子去吧,刚讲完的话立即不算数了。二是他感到自身条件不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或者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经济条件不够好,或者自己就是比较懦弱、胆小的人,或是缺乏人生目标、不知理想为何物的人,等等,他虽然盼望孩子拥有那些好东西,可是他反思一下,觉得自己也没拥有,怎么能够希望孩子有,理智一想,内疚感上来,在孩子面前又软下去了,讲完的原则也不算数了。

有时候,我觉得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从孩子一生下来,就真诚地陪伴他成长,全家人一起探讨学习与生活,大人有大人的事务,孩子有孩子的事务,各做各的,又一同分享。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好奇心,自然想向外发展,他朝向他的兴趣爱好不断发展,家长在背后给他递上资料、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资源就行了。符合原则的事情,做什么都可以,不符合原则的事,坚决不能容忍。始终保持态度一致,孩子自然就茁壮成长起来了。

可是,教育这件事落到了各个家庭手中,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因为每个家长都是鲜活的,他有自己的欲望、愤怒、困难、障碍,要“真诚地陪伴孩子”,这就是一个极难实现的前提。因为这个前提不具备,和孩子的交往模式就不太正常,家庭文化就不容易建立起来,一家人就都成了“光说不干”的人了。家长一次次反思,一次次解释,一次次说教,孩子一次次承诺,一次次立志,一次次旧病复发……归根结底,家长十分内疚,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都怪自己。

反思-内疚,能解决什么问题?相反,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作为家长,既然能反思-内疚,那你就尽可能改善自己,去掉内疚感,然后以身作则,这个教育效果自然最好。但是改不过来的呢?你必须要喝酒应酬晚回家,你就是工作不顺一身愤怒,你就是不懂得怎么开发孩子的潜能,你就是拿不出像别人家那样的好资源……你有很多现实的苦恼,实在是解决不了的,这也没办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你只有接纳自己及自家的现状,一样抛弃内疚感,否则无法谈教育。你一样可以和孩子订立原则,双方按约定进行,始终前后一致。这样,孩子成长起来,他就超越了父母辈了。

教育真是一个大难题。

无数家长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没什么了不得的。

作为家长,你接受自己吧。

反思后就去改善,改善到哪一步都挺好。

抛弃内疚感,理直气壮地做一个讲原则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的内疚感——教育的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