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害处:有债赶紧还,好事赶紧办

  有债赶紧还,好事赶紧办,互相理解,世界才能更美丽。

  我有几个亲戚是做生意的。春节前后,他们在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发一遍催账的微信,但不敢明讲哪个人欠自己钱。旁敲侧击、触类旁通、含沙射影,也不知最后要到账没有。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自己经历的两件事。其一,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向好友借了两千块钱。这不是个小数。我们每月工资也就千把块钱。大概过了两年我才把这笔钱还给人家。这期间我要是主动去还,应该很快就能还上,但当时心想,反正是多年的好友,他有这两千块钱也发不了财,没有也不影响生活。其二,这以后不久,一个好友向我借了一千五百块钱。我刚买完房子,存折上只剩两三千,但还是慷慨地借给了他。因为他答应第二个月就给我。结果,拖拖拉拉过了一年多,问了两三次他都满不在乎,并且照常吃吃喝喝,与人到KTV唱歌。后来我实在急眼了,追到他单位,坐在他办公室里要,他才不情不愿地还给我。我生气地想,这小子真操蛋,明明随时可以凑出这一千多块钱,却一拖再拖,丝毫不理解我这个每月要还房贷的人。忽然反省自己,当年借给我钱的那位朋友,也曾催过我两次,他是什么心情?

  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好心办好事,一定要快,如果拖拖拉拉,就会打折扣。比如还账(还账也算好事)。比如送人东西,答应了送人一个台历,一堆土特产,第二天就要给人家快递过去。否则,话说出去了,人家也表示了感谢,本以为三五天就能收到,结果半年后才收到,人家会怎么想?比如帮人办事。不要抱着这样的心理:反正是给你办事,以我的时间为准,我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去办,只要能办成就行了,你有什么道理一遍遍催我?的确,人家不好意思催你,但心里日复一日的急躁可能会消解对你的感激。你想想,最后帮人办成事,还不能得到多少感谢,是不是有点亏?当然,我们帮人,不是为了得到感谢,但又何必让人家心焦?

  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比如发年终奖,早发也是发,晚发也是发,为什么不早发?

  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抱有了期待,不是期待得越久就越珍惜。相反,期待的时间长了,就会冷却,甚至变质。之所以要快,就是要抱此同理心,避免变质。古人养猴子,先说早晨给三颗橡果,晚上四颗,猴子们很生气。后来说早晨四颗,晚上三颗。猴子们都高兴了。有人以“朝三暮四”来讽刺那些猴子,殊不知同为灵长类,猴子的心理与人类是相通的。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确实不一样。如果你一早把七个橡果全部交给猴子,让他自己来安排这一天的吃喝,那更不一样。人家自己安排,比你这个外人亦步亦趋的安排肯定更合乎实际。

  办好事要讲究时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等待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变故。当年村里有人向我父亲借了些钱,约定某时还清。对方也凑了钱,因为人在外地,所以要等回家后再还。谁知不久那人在外地出了车祸,一命呜呼。他家只剩下孤儿寡母,这怎么办?毕竟钱不多,父亲说,算了吧,这些钱咱们不要了。中国人讲究“入袋为安”,就是为了避免变数。有债赶紧还,好事赶紧办,互相理解,世界才能更美丽。

  (作者系深圳杂文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拖延的害处:有债赶紧还,好事赶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