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终要回答的问题_第1张图片
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终要回答的问题

前段时间看了蔡崇达老师的《皮囊》,这是他写的第一本书,在我没看这本书,不知道作者之前,光听这个书名,我脑海中就浮现了一部电影——《画皮》,耳边想起来那句经典台词:妖的皮囊可以自己画,人却不行。当然书的内容和电影毫无关系,像是用自传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故事。

这本书的外包装扉页上写着小贴士:请勿在公众场合阅读,比如地铁、飞机,以免流泪遭围观。我当时就想这会是一个催泪的故事吗?虽然看完后没有到哭的程度,但其中一些段落,字里行间都让我非常动容,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令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这本书里故事关于亲人、关于故乡,对于内心漂泊无依的人来说更像是刺激眼泪的催化剂。他回忆了身边的至亲、朋友一个个离他人去的故事,细腻的文字让人能真切感到他的悲,他的痛,他的隐忍,他的不舍。我猜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边现在回忆里无法自拔,一边又要跳脱去修饰自己的文字,也许他写完后自己都不敢回过头去看,怕又触及那些不可言说的痛。

《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终要回答的问题_第2张图片
回忆的投影机开始启动

我也曾经将自己某些痛苦的记忆写成文字后将它封存,不愿回首,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极度痛苦的,要把好了的已经结痂的伤疤一点点刮开,彻底直面那个血淋淋的过去,回忆像投影机一样不断在脑海里回放,眼泪就那么毫无征兆得肆意滑落脸庞,直到自己回过神来停止回忆,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眼睛里可以积蓄这么多的液体。至少我每次去点开那些记忆中的文字时是需要深吸一口气做好心里建设才有勇气看下去的。这本书作者写了很久,我希望我也能读很久,在很久很久以后我再读时可以没有作者当初的遗憾。

一开始不懂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书名取名为《皮囊》,尽管第一篇故事就是同名文章。直到看到李敬泽先生的序里面写到: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如同初心,这是好的。除非死心,除非让心睡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识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当作者身边的亲人、朋友接二连三离他而去,在他身上发生一场场变故时,他的灵魂开始生锈甚至腐朽只留下一具皮囊包裹着他空洞的伤痕累累的心。他写下这本书就是希望自己可以走出来,为自己的灵魂上色,让这具皮囊焕发生机。

这本书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刘德华、韩寒都为他作序,白岩松、阎连科都强烈推荐。作者对故乡和对亲人的深情,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说出来,讲述那一个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中逃不过的旅程,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但我希望我们在答题时可以做好准备,足够勇敢得去面对所有选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终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