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岔路口:管理路线VS专家路线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到工作时真是各有各的烦恼。小Z两年前跳槽到现在这家公司,之前是在一家世界500强外企做工程师,但工作5年来薪资涨幅太少,看到同事纷纷跳槽工资翻倍,也蠢蠢欲动,后来如愿来到现在这家大型民企做产品经理,独立负责一款产品。不过这两年多过得不太舒服甚至有点痛苦,民企的做事风格和效率与规范高效的外企比起来,相差太多。他从一开始的惊讶不解到怀疑,最后释怀,慢慢磨合到了现在,算是刚刚找到适应这种文化做成一件事的方式。他的困惑在于,新的岗位上成长得很快,也把过去几年的积累都向外转化和输出,同时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加薪。但好像已经看到了这个岗位的尽头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奋斗和努力的方向在哪,如果不升职做管理,会不会就停滞下来永远这个水平了?

小Z还曾被朋友告诫过,“不想做管理,以后就等着被管理 ”……本身就喜欢钻研,不太热衷于管人的小Z就很苦恼,难道真的必须走向管理职位才是唯一出路吗?

相信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迷茫时刻,工作5-10年,已是核心员工,但上升无门,不知道怎么才能晋升;或者有很多转型路径,再跳槽意义页不大,在企业里发展但迷茫不确定方向;可能有时想想就这样吧,家里还有一摊子事呢,但又往往不甘心。这时职场两难问题就出现了。

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

古典老师曾提出一个生涯四看或叫人生四度模型,即人的一生发展可以有四个维度,向上看(高度)、向内看(深度)、向左右看(宽度)、向外看(温度)。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设定不同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某一方面更多,其他三方面就会补回来。

职场岔路口:管理路线VS专家路线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

同样,马华兴和王鹏老师的职业变道模型,即向上(管理方向)、向内(专家方向)、左右转岗(任务角色调整)、向外(离职)四个方向,是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而前面案例中的朋友小Z其实就存在向上(走管理)还是向内(走专家路径)发展的困惑。

职业通道的本质

实际上,在企业内发展特别是对核心员工无非就是两个路径,俗称H双通道——管理路径和专家路径。职业发展管理课堂上,马老师特别清晰的诠释了管理岗位的特征:一是真心话+有信任、二是大冒险+敢担当。

管理和专家岗位还有三个区别:第一驱动力的指向,专家岗位是自我驱动型,管理岗位是驱动他人型;第二,角色的多元:专家岗位倾向于角色单一,倾而管理岗位是角色多元的——既是业务的驱动者,也是团队的打造者,又是团队的凝聚者;第三,责任的范围:专家岗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而管理者承担的是团队/别人的责任。

理解了两种定位的差异,对于纠结要不要走管理路径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有莫大的启发,包括我自己在内,突然领悟到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还没有修炼出足够的胸怀担当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专家的发展和认定要求也更为严格,真正能在各领域走到顶峰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如果说走管理路线就像是赛马,那么走专家路线有点像相马,需要你在相关领域具备一系列的可量化可评价的资质条件。但也并不是说两者是完全冲突或矛盾的,在某种情况下,两者是相互依托和影响的,具备了专业话语权的时候,专家型或技术型管理者更能发挥作用;而当你不断走上更高的管理岗位时,也会产生聚焦某些领域的需求和影响力。

所以,在职场岔路口的你,不论是走管理路线还是专家路线,请找到你的成长模式,发挥优势才干,在职业发展路上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岔路口:管理路线VS专家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