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佛陀

60-佛陀_第1张图片

第一节 老、病、死

1 佛陀之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其时,世尊晡时,由宴坐起,坐于西之温处以暖背。

时,具寿阿难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阿难!如是!于少壮有老法,于无病有病法,于寿命有死法,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南传相应部大篇 第五 老品 第一 老)

晡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本经记载了佛陀衰老的情形。某天,下午三、四点的样子,佛陀坐禅完毕,坐到西边暖和的地方暖背。尊者阿难看到佛陀,用手抚摸佛陀的手和脚,说:佛陀呀,你现在皮肤的颜色不再象从前那样清净皎洁了,皮肤松下来了,还有很多皱纹,身体前倾,背也陀了,眼睛、耳朵也不象从前那样灵敏了。佛陀说:有生就有老病死,是很正常的。本经记载的故事很象两位平常的老人在一起,相互感慨时光的流逝。从本经中可以看出年老的佛陀,他的模样与平常的老人没有两样,皮肤一样会松弛,背也会陀,眼睛耳朵也会变得迟钝。


2 佛陀之病

2.1 背痛

一时佛在力士聚落人间游行,于拘夷那竭城希连河中间住。于聚落侧,告尊者阿难:“令四重襞叠,敷世尊郁多罗僧,我今背疾,欲小卧息。”

尊者阿难即受教敕,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唯世尊知时。”

尔时世尊厚襞僧伽梨枕头,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觉想,告尊者阿难:“汝说七觉分。”

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告阿难:“汝说精进耶?”

阿难白佛:“我说精进,世尊。我说精进,善逝。”

佛告阿难:“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已,正坐端身系念。

(七二七)

某次,佛陀与阿难在外行走时,背疾发作,佛陀让阿难把僧衣叠成四层,依在僧衣上休息,但佛陀仍不忘精进,并要阿难讲述精进觉支,并激励说唯有精进,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如常人一般,病重了仍需休息,但佛陀没有以生病为借口放弃精进,仍与阿难一起相互鼓励,并以身作则,为阿难与众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2 足痛

尔时世尊金枪刺足,未经几时,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无退减想。

(一二八九)

佛陀的脚被枪刺伤,极为痛苦,但是他能正念正智,不退正法。

佛陀被枪刺伤一事可以推知佛陀生前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苦难,但是被刺伤的原因经中却没有交待,因为这与解脱无关,杂阿含经只记载与解脱有关的内容,虽然在后世人看来佛陀受伤是很重大的事,但结集经文者却没有任何说明,这体现了结集者取舍材料的原则,也反应了结集者对人生苦难的态度:为了实现彻底的解脱,人生任何的苦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2.1 求药

尔时世尊患背痛,告尊者优波摩:“汝举衣钵已,往至天作婆罗门舍。”

(一一八一)

本经记载了佛陀背痛,请尊者优波摩去天作婆罗门舍去讨些药。这表明,即使作为佛陀也是会生病的,并且生病了也是需要看病吃药。这也警示学佛者,生病了就得去求医问药,不能因为学习了佛法就讳疾忌医。


3 佛陀之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尸那竭国力士生地坚固双树林。

尔时世尊临般涅槃,告尊者阿难:“汝于坚固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时尊者阿难奉世尊教,于双坚固树间,为世尊敷绳床北首已,还世尊所,稽首礼足,白言:“世尊!已为如来于双坚固树间敷绳床,令北首。”

于是世尊往就绳床,右胁着地,北首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尔时世尊即于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般涅槃已,双坚固树寻即生花,周匝垂下,供养世尊。

(一一九七)

本经记述了佛陀命终之时的情形,经中表述极为简练,如同白描画,但仍能深深感受到其中深深的悲凉,最刻骨的伤痛是无言的,本经就是如此,没有任何的渲染,只有平淡的描述。佛陀预知了自己的死亡,身边没有众多弟子相伴,只有尊者阿难一位侍者,佛陀请他在一片树林中寻找两棵坚固些的树做一个绳床,当时间来临了,佛陀北首卧在绳床上,直至此时,佛陀仍保持正念正知,系念明相,等待着最终时刻的来临。


和凡夫一样,佛陀会老、会病、会死,学佛者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个事实,是评价能否正确理解佛法的一项标准。

佛陀声称修习佛法能解脱于老病死,但作为这个法的首倡者本人却老、病、死了,这是否是一种讽刺?在目前佛教界,对于佛陀的老、病、死,他们认为是佛陀在世间的示现,是为了让学佛者在老病死来临对不佛法不生退减之心。这种说法的潜台词是佛陀本人能达到不老不病不死的状态,但是这样的解释无益于增进对佛法的理解。

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有观点认为学佛者生前只能证得有余涅槃,唯有肉体死亡后,才能证得无余涅槃,也就是认为肉体是证得无余涅槃的障碍。在本经中,佛陀说: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从此处看,表明佛陀生前已经证有无余涅槃了。



第二节 佛陀的相貌

1 佛陀的头发

尔时世尊剃发未久,于后夜时,结跏趺坐,正身思惟,系念在前,以衣覆头。

时孙陀利河侧有婆罗门住止,夜起持祠,余食不尽,持至河边,欲求大德婆罗门以奉之。

尔时世尊闻河边婆罗门行声,闻已謦咳作声,却衣现头。

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见佛已,作是念:“是剃头沙门,非婆罗门。”欲持食还去。彼婆罗门复作是念:“非独沙门是剃头者,婆罗门中亦有剃头,应往至彼,问其所生。”

(一一八四)

经中明确交待“世尊剃发未久”,这表明佛陀是个光头,而且他的头发也是会变长的,变长之后是需要处理的,当孙陀利河边的婆罗门看到佛陀时,是剃了头发的佛陀,而现今流行的佛陀像却是有头发的,关于佛陀的头发还有很多传说,这些可能都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在杂阿含经中,有一些对佛陀不敬的外道有时称佛陀为“彼剃头沙门”,即称呼佛陀为“那个剃了头发的和尚”。

从这位婆罗门的心理看,那时,不仅佛教徒要剃头,婆罗门中也有剃头的,剃头不是佛教所独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佛陀剃了头之后与其它剃头沙门并无区别。


2 黑瘦

尔时其夫婆罗门闻妇此语,极生瞋忿,而骂詈言:“汝是颠狂旃陀罗也,谁今为此痴旃陀罗,作蛊道也,更无如汝极下贱者,汝于三明大婆罗门所,不能恭敬,方礼秃头瘦黑之人,如此沙门,共耶那逻延断人种者,极相赞叹,汝若信乐极深厚者,咄我于今,请与汝师,共相讲论。”

别译杂阿含(八一)

旃陀罗,在印度,旃陀罗被认为是极恶卑贱的种族,古来最被轻视。

在佛陀住世时,有一个女人礼敬佛时,她的丈夫痛骂她,认为她不应该礼敬佛陀。应当注意到她的丈夫骂她时,说佛陀是秃头瘦黑之人。在现今寺庙里,佛陀像是一个白嫩稍胖些的有头发的中年男子,显然这种佛像不符合经典的记载。


关于佛陀的相貌,有三十二相好,八十随形好的说法,但是依照杂阿含的记载,佛陀的相貌却不是这样的,对佛陀相貌的传说也许寄托了佛教徒们对佛陀的怀念。也许历史上佛陀的真实相貌没有传说的那样庄严,这并不防碍佛陀作为一个圣者在人世间的地位。我们认为正视佛陀的相貌,接受一个也许有着平凡相貌的佛陀,对学佛者更有好处,这样学佛者会容易亲近佛陀,另外当学佛者历尽千辛万苦学习佛法,如果自己的相貌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不会心生懊悔。


第三节 生活中的佛陀

1 被辱骂的佛陀

时有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诣佛所,世尊面前作粗恶不善语,骂詈呵责。世尊经行,彼随世尊后行。世尊经行已竟,住于一处。彼婆罗门言:“瞿昙伏耶?”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

胜伏二俱舍,是得安隐眠。”

婆罗门白言:“瞿昙!我今悔过,如愚如痴,不辩不善,何于瞿昙面前作粗恶不善语,骂詈呵责!”

(一一五三)

在未接触典籍之前,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佛陀在生前一直极受他人敬重,事实上,佛陀也面临着不为世人常遇的欺辱。在杂阿含经中,出现好几处责骂佛陀的记载。在本经中,佛陀经行时,有一位善于骂架的婆罗门跟在佛陀身边痛骂佛陀,当佛陀经行完毕,停下来时,这位婆罗门问佛陀:你服了吗?佛陀说:这种骂架胜利的人只会增加怨恨,失败的人会很懊丧,只有对这种骂架成败毫不在意,内心才能得以清净。佛陀没有反驳他人的责骂,更没有诅咒他人下地狱,而是指出这种骂架毫无意义,并指出一条内心得清净的方法。

虽然佛陀经常被人痛骂,但他从未参与骂架,佛陀知道,骂架只是情绪的发泄,与事无补,是凡夫俗子的陋习。


2  一视同仁

时有释氏名曰菩提,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为世尊亲属。”

佛告菩提:“莫作是语:‘我得善利,得与世尊亲属故然。’菩提,所谓善利者,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故菩提,当作是学:我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一一二三)

有一位名叫菩提的佛陀亲戚声称:作为佛陀的亲属,自然能获得善利。佛陀说:不要这样说,成就四不坏净才是真正的善利,而不是作为我的亲戚。

佛陀生前获得很高的荣耀,有亲戚以此为自豪,但佛陀并不希望他们这样,而是劝导他们努力修习佛法,成就佛法才是真正可以值得自豪的。


3 不循私情

尔时尊者难陀,是佛姨母子,好着好衣,染色捣治光泽,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而行。

佛告难陀:“汝佛姨母子,贵姓出家,不应着好衣服,捣令光泽,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而行。汝应作是念:我是佛姨母子,贵姓出家,应作阿练若,乞食,着粪扫衣,常应赞叹着粪扫衣,当处山泽,不顾五欲。”

尔时难陀受佛教已,修阿兰若行,乞食,着粪扫衣,亦常赞叹着粪扫衣者,乐处山泽,不顾爱欲。

(一○六七)

尊者难陀是佛陀姨母的儿子,喜欢穿好看的衣服,言行不庄重,对此,佛陀给予了劝导,说:你是我的堂兄弟,以尊贵之姓出家,更应当以身作则,努力修法。

佛陀对难陀的教导,体现了佛陀不循私情,一视同仁。难陀听了佛陀的教导就依言而行,这也体现了难陀是一位善于学习努力精进的人。


4 生命不息,传法不已

尔时尊者阿难于园门外经行,时须跋陀罗语阿难言:“我闻沙门瞿昙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若阿难不惮劳者,为我往白瞿昙,少有闲暇,答我所问。”

阿难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极。”

如是须跋陀罗再三请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亦再三不许。

须跋陀罗言:“我闻古昔出家耆年大师所说,久久乃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如优昙钵花。而今如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于法疑,信心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若阿难不惮劳者,为我白沙门瞿昙。”

阿难复答言:“须跋陀罗,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极。”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阿难与须跋陀罗共语来往,而告尊者阿难:“莫遮外道出家须跋陀罗,令入问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后与外道出家论议,此是最后得证声闻善来比丘,所谓须跋陀罗。”

(九七九)

佛陀在临终之前,身体极为衰弱,有外道前来问法,阿难不忍让佛陀疲劳,拒绝了外道的要求,但是当佛陀知道有人来求法,还是回答了他人的问题。本经明确表明这是佛陀生前的最后一次弘法。

在这次弘法中,佛陀对自己一生的修行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他说:“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三昧明行具,常修于净戒,离斯少道分,此外无沙门。”佛陀说他二十九时出家修道,到今天五十多年了,佛陀认为如果不具足正受、明行,并常常修习净戒,即使离开这些原则一点点,也不会证得沙门果。


5 佛陀的追求

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称我,我不求称。那提迦,若于如来,如是便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者,则于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那提迦,唯我于此像类,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而得,不苦而得。

(一二五○)

某次,佛陀来到一个叫拘萨罗的地方,那地方的人听说佛陀来了,纷纷争着做第一个来供养佛陀,佛陀对他们说:不要给我利益,我不追求利益,不要给我名望,我不追求名望。如果能学习佛法,依佛法得寂灭之乐,这才是值得追求的利益和快乐。只有象我这样如此修习,得到寂灭之乐,不必刻意去追求、不必刻意劳苦就能得到。

  佛陀不追求世间的名望与利益,唯有出世间的快乐才是唯一追求的。圣弟子也应以佛陀为榜样,淡泊于世间名利,以追求世间的解脱为唯一目标。


6 不异于世人的圣者

世人为卑下业,种种求财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知。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有名钵,有名匕匕罗,有名遮留,有名毗悉多,有名婆阇那,有名萨牢。如彼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如是比丘,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之何?比丘,云何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乃至不知不见?色无常、苦、变易法,是为世间世间法。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是名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见,乃至盲无目者不知不见,其如之何!

(三八)

佛陀说:世间之人如果从事各种生产,最终可能会得到巨大的财富,这是世人都知道的,我同样的也会这样说,努力从事生产,最后可能得到富足。为什么我也会这样说呢?千万把我看成与世人不同的人。同样的,对于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了,为他人宣说,但是有些人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这些人,我有什么办法呢?圣弟子们,什么是我自觉自知而某些人却视不见、听而不闻的世间法呢?色、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称为世间法。

佛陀首先强调,他与世人没什么不同,在真理面前,佛陀不会说出与世人不同的真理,世间的智者说有,佛陀同样说有。但是有些世人却不能理解他。对于佛法也是这样,有些人无端地神话或夸张佛法,但是佛陀并不希望世人把他看成与众不同的人。


60-佛陀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60-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