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第四章

第四章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50美元,在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价值不一。

知觉的相对性

虽然相对性认知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但经验与专业技能还是能让我们摆脱这一限制。

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形成改变。

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

穷人更贴近于理性的经济学理想,更接近于“经济人”。

1美元的真正价值

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

缺乏清晰价值观会导致可以预见的 失误:同样的情况下,富人会犯错误,而穷人却能够避免。

识解: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

感知颜色与感知距离一样,取决于背景环境。感知价值也是同理。

机会成本

我们之所以会对物品的价值感到模糊和混淆,是因为我们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是不会进行权衡的。

身陷贫穷会让比职业经济学家更懂经济学。

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所以有了管窥之见;因为管窥,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

能不能理解稀缺是一种极限现象,就是穷到无路可退了,穷则思变的地步。但是有时候穷人中也有头脑好用的,头脑不好用之分,头脑好用或许他会有经济学家的头脑,但是只是在口中说说而已,他如果真正能实践于自己的理论也就不至于成为穷人了。但除了资源缺乏,穷人更多的是缺乏经济头脑,甚至于物价的对比,一味地追求价格便宜的商品,最后岂不知受骗上当的还是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稀缺》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