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1张图片
地震后的九寨沟县城航拍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公里。截至8月10日12时,地震已致20人死亡,431人受伤。不久后的8月9日07时27分,在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

四川位于地震多发带,且多山区,地震导致连带的地质灾害会让地区经济、产业、生活等面临破坏性的毁灭。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使白鹿镇面临了毁灭性的打击:全镇55%的房屋倒塌,45%的房屋严重损坏,多处重要历史文物古迹损毁,死亡人数为68人,受伤人数为1123人,属于极重灾区。

如今的白鹿镇,历经伤痛洗礼,旧貌换新颜:以法式风情街中世纪建筑为亮点的欧式小镇;比起地震前,白鹿镇人均收入水平还有了极大的提升。地震在当地人心中的伤痛被慢慢抹平,居民们对新的生活燃起了希望。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2张图片
浴火重生的白鹿镇

旅游优先,巧用历史

重大灾害发生后,在诸多产业百废待兴之时,优先恢复发展旅游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共识。无论是东南亚海啸之后的泰国海滨,还是大地震之后的丽江,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统筹规划,予以优先恢复和发展,对受灾地区经济振兴产生了明显拉动作用。

白鹿镇上书院是1860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为培养高级神哲人员而修建的高级修院,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灾后重建工作利用这一历史事件,提出着重开发其宗教文化和地震遗址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中法风情小镇”。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3张图片
上书院地震遗址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4张图片
修复中的上书院

灾后白鹿镇依据规划定位重建了三类旅游建筑景观:法式风情建筑景观、民情风情建筑景观、地震遗址景观,白鹿镇的公共景观从单调、无特色的传统村落景观变为了多样精致的旅游景观。其次,白鹿镇修建了更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多样化娱乐性公共空间,如步行街、观光道、停车场、农贸市场、医院等基础设施和社区文化休闲中心、休闲广场、酒庄等休闲娱乐空间;最后,为了呈现完整的中法风情,白鹿镇民居和教堂均被重建成具有法式风情或明清风情的建筑,重建后的民居和教堂成为了新的标志性建筑。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5张图片
法式风情街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6张图片
白鹿镇全景

另外,当地居民的私人居住空间也发生了变革。相较于震前的土房,民居被统一设计成独具特色的景观,住宅内配备完善的下水系统和能源管道,居民的私人空间得到美化和提升。

空间重构,生活重组

灾后旅游的发展让居民的生产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由分离走向融合。在地震前,白鹿镇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主,耕地、工厂与私人空间的分隔导致生产空间和家庭生活空间的隔离。但地震后,居住于旅游景观道附近的居民将住宅改造成旅馆、饭店或商店等,使得民居的形制发生改变,促成了生产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的融合。与此同时,相较于震前散落的居住空间,震后民居进行了集约化的规划建设,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间更加紧密和聚集。

在地方形态和产业重构使得白鹿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发生转变,以适应灾后重建所带来的变化,其日常生活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生计方式、休闲生活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7张图片

从统计数据来看,白鹿镇旅游在政府的引导下得到了快速的提升。2013年白鹿镇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100万人次;2014年春节黄金周期间,白鹿镇共接待游客16万多人次,日均来往车辆3500辆,创下历史新高;2015年,北京宾吾谷公司白鹿溪漂流项目落户白鹿镇,为白鹿镇旅游发展锦上添花。

明鹏解析

明鹏文旅研究院认为,白鹿镇的灾后重建工作模式成功的原因在于:借助于灾害造就的“白纸”和灾后重建资本以及政策的支持,白鹿镇突破了原有的土地和景观的问题以及地方发展的资金局限,得以借助灾后重建资本和规划的力量,来进行旅游地景的打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推动空间的增值、地方产业的转型和旅游活动的生产,实现地方的升级和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自上而下”的旅游重建模式

白鹿镇重建工作主要特征为政府主导、居民响应,依托资源,分区开发、发挥优势。将中法风情小镇作为特色主体形象打造,定位明确,主体形象突出,兼有自然风景魅力、历史人文韵味、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布局,效用突出,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和整体功能优势。

2、文化符号合理化及实体化

为凸显地方特色、提高地方吸引力,当地政府运用修道院等遗址来进行造势,同时通过相关传教历史文本的宣传,进一步强化历史性的宣传效应,以此构建地方法式文化符号的合理性和历史底蕴,将地方性转变成可见的实体存在,白鹿镇的地方性由此发生改写。

3、重建地方依赖感与认同感

亲人的逝去与家园的破坏给白鹿居民带来的创伤是永久的,面临剧痛,人会本能选择逃避和离开。因此重建白鹿居民对于家乡的认同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物理环境的美化强化了白鹿镇居民对地方的功能依赖,地方物质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满意度。与此同时,白鹿镇地方环境的美化亦提升了白鹿镇居民对地方的归属感和优越感,强化了居民的地方认同。白鹿镇居民认为相比其他地方,地震白鹿镇更能提供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条件,离开的意愿更低。


“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_第8张图片
白鹿镇小学师生逃生群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震”痛后的重生——白鹿镇的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