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听听那呼声——中国原始神话哲学思维

01 听听那呼声——中华文明的诞生是伴随着原始歌谣开始的

通观世界史,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我们最早的先人——原始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情感的需要,他们除了借助于语言之外,还在一起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们会载歌载舞,这样,就发出了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

10听听那呼声——中国原始神话哲学思维_第1张图片

而这呼声,是人类面对大自然的首发音,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世间音的饱满处、感人至深处的海潮音”,是人类先民面临日月星辰,广袤天地,禽兽鱼虫,万物葱茏的景象时,所发出的惊呼。

这呼声,是一种惊奇,是一种诧异,是一种不解,是一种面临新鲜世界无法理解的迷茫,更是一种努力探索未知的发端。

这种呼声,其实就是歌唱的前身。当人们在世界的活动中,在不断的互相交流与理解的过程中,这种有声无义的呼声最初像狼的“嗷叫”一样,慢慢的转变成了最简单的语言,于是这就形成了人类最早最简单的歌唱。

这种歌唱,其实就是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不断理解,不断解释中的歌唱,当这种歌唱形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节奏,一定的发音之后,就形成了最简单的诗歌。

这种诗歌不断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自然万物不断的认识,也就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与补充,这就慢慢的形成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有了这种用于交流的口语之后,人类的文字才能出现。

人类首先是发出声音,形成规律,就出现了口语,然后又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口语稳定下来之后,经过艰辛的努力继承变幻发展稳定,才形成了文字。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人的劳动的过程,恩格斯说,“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种呼声,就慢慢的形成了人类的原始歌谣,而这些原始歌谣是和人类的劳动密切相关。

首先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思维和语言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诗歌赖以产生的生命基础。

原始人在生活实践当中,他们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感情的需要,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会发出一些长短不齐,抑扬顿挫的呼声。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我们今天现代人也经常有这种情况,高兴、悲伤、劳累、无奈、忧愁、痛苦,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发出一些叹息,一些欢呼,那么这种呼声实际上就是歌唱的前身。

而这种情况在劳动当中又非常普遍,人们为了减轻疲劳,为了协调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动作,要经常发出一些有节奏的呼声,比如汉朝有一本书叫《淮南子》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呀呼),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种情况今天也有,这也就是劳动号子。当然,这种简单的劳动呼声还不是诗歌,可是,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的诗歌。

而且原始歌谣也往往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相关,在汉朝的一本书《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短短的四句八字,写出了人们砍削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子,投击野兽的整个劳动过程,这其实就是一种质朴简略的原始猎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原始歌谣都是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事实上,这些歌谣很多都和原始的祭祀,以及宗教仪式有关,是在仪式上所表演的。并且他们是集诗、乐、鼓(歌唱乐器舞蹈)于一身的综艺形式。

它是一种歌舞,在这种仪式上,人们载歌载舞,口里一边唱,身体一边做出动作,他们所唱的词就是诗。

比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篇)

古时葛天氏的音乐,演奏时,三人手持牛尾,踏着脚歌唱舞乐八章:第一章叫作“载民”,第二章叫作“玄鸟”,第三章叫作“遂草木”,第四章叫作“奋五谷”,第五章叫作“敬天常”,第六章叫作“达帝功”,第七章叫作“依地德”,第八章叫作“总万物之极”。

这就是原始部落的人们,祈祷或者是庆祝丰收时候,表演的歌舞。从这段记载来看,唱歌的人,是手里面拿着牛尾巴,用脚踏着节拍,边歌边舞,而歌舞分为八个部分:

载民,大概和当时的祭祀有关,是祝愿这个部落人丁兴旺。

玄鸟,就是雁子,这大概是歌唱,春天到来,雁子回归。

后面,是对当时的耕作,畜牧,狩猎等生产活动的描述,然后,反映了一个顺应自然的观念,也和人们获取丰收的愿望有关,希望敬天,希望天能够降下福佑,保佑他们丰收,直到明清时代,皇帝每年春天,还要举行这样的仪式,比如北京的天坛,有祈年殿。

这首歌很可能就是一首祈求丰收的祭歌。

再比如说,《礼记·郊特性》中保存的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是一种祭祀。在这种祭祀上面呢,有一种祝词,祝词上说,

“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实际上带有一种咒语的特点。

作者相信他们的歌谣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能够对自然界产生影响,所以他们就喝令,土回到原来的地方,水回到自己的河流,害虫也不要出现,草木在原野上都长得非常茂盛。

实际上这表达了,当时的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夺取丰收的愿望,这样的咒词,在古代还有不少,例如: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一篇令旱魃北行的诗:“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大旱时,人们求雨所朗诵的咒词,可能是在大旱之年,当时人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他们认为这是旱魃在作怪,于是他们就举行求雨的仪式,仪式上大概有一种巫术的魔咒,通过这种咒语来驱除旱魃。

让他到北边去,把河渠都修整好,好让水流过来,这种歌谣呢,不仅仅表达了原始人的一种愿望,而且他们相信,通过这种咒语式的歌谣,会对客观现实产生某种作用,真的能够把旱神驱除。

当时很多的诗歌,实际上就通过在祭祀、宗教、巫术的这种场合,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产生了文字。但是,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的歌谣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很多作品染上了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色彩。

《尚书·汤逝》中有一首夏桀时的民谣:“是日桀丧,予及汝偕亡。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君,他非常的暴虐,最后让商汤给推翻了,这首民谣只有两句。

人们诅咒太阳你为什么还不快点降下来,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这就是人们当时不堪忍受夏桀的暴政,对他发出的诅咒,这首诗带有强烈的反抗情绪。

这些简单的诗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已经不仅仅和劳动有关了。另外呢,诗的篇幅虽然短,但是它运用了比喻来形象的表达感情,也不像原始歌谣那样只是简单的直抒胸臆,所以,这首歌谣,它表明古代歌谣正在向较为成熟的诗歌发展。

这其实就是原始的歌谣,由于原始歌谣在当时是在口头上流传,所以很多作品都散失了,今天我们只能够在古代的一些典籍里,找到一些零星的记载,而且这些记载都是后人记载下来的。

02 上古神话所体现出的原始思维

神话并不单单是简单的想象,而是当时的科学,是古代人民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当然这其中有想象的成份,这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神话哲学思维和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

神话的产生是用想象和幻想的方式,来表达某种观念。比如对自然的崇拜,并且通过想象来表现他们的愿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以方便人的理解。

比如他们希望人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获得更大的自由,于是,他们就想象出一些人身上长出了翅膀,能够飞行。

比如风,它是一种自然,但是,原始时代的人,把它想象成像人一样的神,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象,是因为原古时候科学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对自身以及很多身边的现象,都不能理解,于是他们就借助想象,把客观世界拟人化,他们就编织出很多奇异的故事,用来解释世界,用来表达各种生活愿望。

神话是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其中打上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印记,当然这反映了原始思维的特点。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原始思维和我们今天不一样,比如,它混同物我,比如相信万物有灵,山树石泉都像人一样,有情感有意志,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在支配着世上的一切。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和世界上其它民族的一些神话相比,显得零碎而没有系统,它不像古希腊的神话,罗马的神话非常系统。

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散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

这是因为中国的神话产生比较早,它过早的经历了历史化的过程,所谓历史化就是人们对神话加以重新解释,把神话改篇成历史传说,剔除那些荒诞奇异的成份,让它理性化,这样一来呢,很多神话当中的原始成份都被改变了。

另外呢,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北方的人,他们比较注重实际,轻视那些玄想,这种特点呢,就集中体现在儒家身上。

儒家的学者,“不语怪力乱神”,所以他们对神话不重视,甚至对古代神话当中的荒诞成份加以删除,或者重新解释,这样就使得不少的古代神话,没有被保存下来,或者改变了原来的面目。

02.1 首先,出现的就是自然神话

这种思维其实是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的先民睁开眼睛面对这个世界,首先需要思考的适应的恐怕就是大自然了,人们面对自然,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也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那怎么办呢?

那只有把它想象化,神话化,拟人化,这样人类才能理解这个大自然。

比如,第一个就是关于太阳的神话。

人类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大自然当中生存,身心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和大自然息息相关,同时就产生了对自然物的想象和崇拜意识,自然神话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出来。

我国的古书里记载了不少的自然神话。比如关于太阳的神话: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

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边上有一棵扶桑树,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在黑齿国的北面。正当大水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九个太阳停在树的下枝,一个太阳停在树的上枝。

这两个神话都是关于太阳的神话,当时的人们想象,太阳也像人一样,是由母亲生出来的,并且还有兄弟十个人,住在扶桑树上。

而且还好像轮流值日,有一个太阳居于上枝,不仅如此,母亲还要给它们洗浴,这个想象是很奇特的。

第二个,是关于【异兽】雷神的神话。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龙身人首的神兽,生活在雷泽之中,它在雷泽中游戏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会发出轰隆隆的雷声。

在其它地方也有记载,它的皮被黄帝剥下来,做成了一面鼓,用它的骨头做骨锤,一敲就声震天下。

第三个是关于风神飞廉的神话。

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楚辞补注)。

风神的名字叫飞廉,风神在神话传说中,它长着鹿的身子,头像鸟还长着角,它的尾巴像蛇,还有豹的花纹。鸟兽的不同特点都集于它一身。而且这种特点,都和风的力量和速度有关。

在这些自然神话里面,自然现象往往具有某些动植物和人的特点,人们把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和奇异想象结合在一起,用来解释这种自然现象,表达对他们的敬畏、崇拜,以及征服他们的愿望。

所以,这些自然神话是远古人类最早的自然观,同时也是原始宗教的起源,因为他们表达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意识。

02.2 古代神话中第二类是关于世界的起源——创世神话。

也就是关于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的神话,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认识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他们渐渐不能满足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而且要从整体上去思考天地万物是怎么产生的?人类是如何出现的?这些本源性的问题。

这样就产生了创世神话。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

有天地混沌、宇宙开辟的盘古神话:

天地混沌如同一个鸡蛋,盘古出生在里面,经过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的物质上升为天,阴浊的东西下降为地。

盘古就在其中,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岁,天就变得极高,地就变得极深,盘古变得极其高大,而后就有了三皇,三皇之后又是五帝。

这是讲宇宙的开辟,天地的产生,和人类的历史。有的书上还记载,后来盘古死了。

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述异记》卷上)

他死了以后,头变成了四座高山,眼睛变成了日月,身上的油脂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草木。

还有的传说记载,盘古氏哭泣的时候,眼泪变成江河,吐气为风,发音作雷,目光是电。还有的书上说,盘古氏高兴的时候,天就睛;发怒的时候,天就阴。

这些都是人们对于天地和自然现象的解释,这种观念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认识,以及万物起源的解释。

而盘古在这里是一个男性创造之神,从这个神话所反映的观念来看,它应当是父氏社会的产物,也就是原始社会的后期。

还有一些比这个更早一些产生的神话,比如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其实说的就是人类的起源: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注释】抟:tuan,揉成圆形。剧务:工作十分繁重。縆:gēng,粗绳索。

这个神话是我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神话。神话说,天地开辟之后,没有人民,女娲就抟黄土作人,但是速度很慢,工作很累,于是呢,她就把一条大绳子放在泥里面,往外甩,甩出来的泥就变成了人。

故事里面还讲,后来的富贵之人,就是女娲用黄土捏成的人;凡是那些贫贱之人,就是用绳子甩出来的人。

那么,这个神话,它把女娲看成了人类的创造者。也就是把女性看作是人类创造之神,这反而是由女性产生后代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的联想。

而且用泥土造人的这种想象,也不是偶然的,它可能是当时来自用泥土制作陶器的生活经验,而泥土能够变成人,在这里抹掉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同源的,这就是原始思维的特点。

当然在这里,一定要分出富贵者,贫贱凡庸者,这实际上是后来记录的时候,那种阶级社会里面等级观念的反映。

这则神话呢,它的起源也是很早的,应该说,它的产生应该在盘古开辟天地之前,大概它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因为这里,它是把女性当作人类的创造者。

另一个非常有名的神话就是女娲补天了。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另外,女娲不仅创造的人类,还曾经补天。

远古的时候,天地四极崩塌,九州崩裂,天不能在上面,地不能在下边,大火漫延,洪水浩荡,猛兽出来吃人,猛禽出来伤人。于是,女娲就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杀死了猛兽,而且用芦苇烧成的灰,来堵住洪水,这样消除了这些灾害,老百姓重新恢复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那么,这样记载的自然灾害,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经历过这样的大灾害,比如《圣经》中的大洪水,老百姓几乎要灭绝了,最后又重新恢复和繁衍起来。

这个故事就是讲这样的过程。

在这里面,女娲她是一个战胜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希望的这样一个女神形象,这个故事是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战胜灾害的愿望,而这种神话,显然也是出自母系氏族社会。

因为这里面英雄人物的主角是女性。

02.3 这是古代的创世神话,由此就说到了另一类神话,英雄神话。

女娲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而在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改造自然,为民造福的英雄,这种神话出现的应该说比较晚,它的主角多半是一些半人半神或者受神力支持的英雄,他们以自己非凡的能力为民除害,或者是在氏族的斗争当中战胜对手,为民造福。

这类神话数量特别多,而且特别壮观。比如人尽皆知的,鲧(gun)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鲧是禹的父亲,相传古代的时候洪水滔天,鲧就从帝那里偷出了息壤去堵洪水,但是呢没有奏效,而且他偷来息壤治洪水没有经过黄帝的命令。

于是,天帝就让祝融把鲧杀死,但是三年之后,鲧的尸体不烂,人们把他的肚子剖开于是生出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禹,禹继承父业,历尽艰辛去救洪水,他采用了疏导的方式,疏通河流,把水引向大海,最后终于成功了。

这个故事就体现了华夏民族先民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完成了同大自然的灾害做斗争。

这种神话,另一个还有“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相传尧那个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现,把庄稼草木都晒死了,老百姓没有吃的,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猛兽,出来危害人民。尧就派后羿杀死了猛兽,射掉了十个太阳里的九个,老百姓重新恢复了安定的生活,大家非常高兴,于是就立尧为天子。

这里的羿和鲧一样,都是一种半人半神的英雄,他们都有神性,同时又是人。

羿是一个射技非凡的弓箭手,他为民除害,这个故事呢,赞美了羿的高超的射技,又赞美了他为民除害的精神和非凡的业绩。羿成为先民争服自然力的化身。

英雄神话里面还有一些表现氏族之间斗争的故事,比如“黄帝杀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部落的首领,蚩尤是南方的首领。他们代表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落。故事说,蚩尤来讨伐黄帝,黄帝让应龙去和蚩尤作战,应龙能够蓄水,用水来淹没蚩尤,而蚩尤请来了风神雨神,天上刮大风,下大雨。

大雨不止,于是,黄帝就从天上请来了旱神女魃(ba),女魃一到,雨就止了。于是就是杀了蚩尤。

这个故事还有一些其它细节,黄帝在这里就是一个部落斗争中的英雄,另外黄帝是父系氏族时期的一个首领,他那个时代,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人们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归在了他的名下,比如大名鼎鼎的中国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后来,黄帝就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

02.4关于山川地理人物风情的传奇神话

这是关于远方异域,奇国怪名神物的故事,这类神话出现的较晚,因为它反映了遥远地域风情物产。实际上,它是当时的中国人,他们生活范围的扩大,从远方各地带回来的一些传说,人们把它记载下来,它反映了古代华夏民族对周边地理环境和远方那些不开化民族生活状态的认识。

比如《淮南子·地形训》所记的海外三十六国: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

海外三十六国有很多奇异的名称,实际上是代表了这些国家特殊的风俗,比如有腿很长的,三个身子的等等。

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ん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

不死民,人很长寿的,说话语音很特殊,反舌民,人们认为他们的舌头都是反着长的,凿齿民,中间的牙齿空了,可能是一种风俗,黑齿民,他们的牙齿是黑的,可能他们经常吃一种黑色的食物,比如男方有一些地方,嚼槟榔。

深目民,眼睛很深,大概是那个地方的人,他们的容貌很特殊,人种和我们不同。这些远方异国大部分都见于山海经。

实际上是当时华夏民族和海外有了交流与沟通,这里面的记载包括了很多奇异的想象,比如说有一些人,是人面鸟腿,身上还长着翅膀,他们吃海中的鱼,用翅膀在海上飞翔,有的有一个胳膊但是有三只眼,善于制造飞车,能够架着飞车飞翔,还有的羽民国的人,身上长着羽毛,当然还有翅膀,还有的一个身子三个头。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奇异的想象,这些想象它实际上表现了,古代人民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获得行动自由的愿望,比如人们希望人能长出翅膀,这些愿望变成了想象,这是传奇神话。

03 神话思维对中国后代文史哲的影响

03.01 神话思维是中国人丰富想象力的体现。

这种思维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神话中,古代人民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奇异的形象和荒幻的故事,向中国人民打开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神奇世界。

神话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虽然它是不自觉的,但是呢,带有很强的文学的色彩,神话的文学色彩体现在它的创作方法上,幻想,想象,比类,拟人,夸张。

在神话里面,人和万物的界限被取消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绿野仙踪,都有人那样的意志和性格,草木禽兽也有了人的感情和审美,神话里的主人公往往有超人的力量,能够操纵各种奇神异兽和自然物,能够在天地当中自由往来,能够自由自在,逍遥飘渺,变幻莫测。

凡是原始人,在现实当中没有办法解释,又不能实现的那些事物,他们都借由幻想去解释和想象。

03.02 神话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

中国神话里面大部分都是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那些正面的形象大都具有不畏艰险、坚毅顽强、勇于斗争、不计得失,坚持不懈,永不服输,为他奉献的特点,是牺牲自我,为民造福的英雄。

这些形象,带有崇高的美学风格,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比如鲧禹治水的故事,父子两代,前赴后继、不畏艰险、永不低头、艰苦卓绝,去改造自然,造福人民。

在一些具有悲剧性的故事里,主人公更是可歌可泣,比如夸父追日。

夸父要追逐太阳,中途口渴了,到大泽里面去喝水,大泽里的水不够他喝的,他又赶到北方去喝水,没有赶到北方,就渴死在路上,死后丢下了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再比如,精卫填海,这些故事都带有崇高的生命感,能给人带来鼓舞和力量。

所以说,神话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好理想和英雄气概。

上述这两个方面,一个是神话精神,另一个是创作方法,体现了是中国人的坚强不屈而又浪漫主义的精神色彩。

03.03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又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历史哲学。

在神话中,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各具特色的主人公形象,虽然故事很简单,如果把散见于各书中的有关片断集中起来,仍然可以看到,有些故事是相当曲折生动的。

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神话历史,还体现出了中国先人的文学美学特点,更是表现出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哲学思维。

比如山海经里面的黄帝擒蚩尤,双方呼风唤雨,各逞其能,战争的过程扣人心弦,除了这段记载之外,其它古籍里面还有一些补充的记载,比如蚩尤有兄弟81人,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他们威振天下。

在汉朝就有黄帝擒蚩尤为体裁的杂技演出,可见这个故事在当时是非常曲折,扣人心弦的。古代神话中的形象、故事情节及叙事技巧对后代文学尤其是寓言和小说有重要影响。

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讲到中国小说起源的时候,认为神话是小说的一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10听听那呼声——中国原始神话哲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