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正月初一)学智随想-“谁删了我?”-分析微信好友把我删除的情况
昨天除夕,我下午三点到春节晚会开始之前,一共5个小时,我做了一件事:把祝福的话写好,放在一个文本文件里,然后用打开微信电脑端,按照通讯录中的人的姓名,添加一个称呼然后复制已经写好的祝福的话,然后发送。虽然这个方法很笨,但是我实在不想群发,因为那缺乏应有的尊重,至少我本人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的称呼的文字祝福语、图片、短视频非常不感兴趣,基本上懒得点开。当然这个笨办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统计出我微信好友中有多少人删除了我,因为如有被删除的情况,发送消息后会得到系统反馈。
微信是2011年1月21日发布的,距今有8年了。我是最早的一批微信用户,当时是QQ登录的。我本人用QQ(6位,开头是1)大约是1999年注册的,一直用到现在,中间丢失过3次,每次都找回来了,现在交钱了也就丢不了了。因此用微信已经很久了。
微信好友当时有2个来源,即QQ好友导入和通讯录导入。当然后来就有了很多种添加方式,比如好友推送,群里单独添加等等。截止到2019年2月4日我的微信好友数量为3265个,这期间我从来没有用过任何清理软件,偶尔有加了好友之后删除的,基本上绝大部分都是这8年来攒出来的“朋友”。
据说微信好友的上限是5040人,但因为我还不够这个数,我不知道具体是不是这样。为什么是5040呢,这里还有一个小“传说”:5040源于《理想国》这本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这本书中说,理想城邦人数是5040人。张小龙希望大家可以在微信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国,所以就设定了这个上限。微信想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城堡,把自己的城堡管理成理想王国,而我们就是这个城堡的国王。
朋友,就是感情很好,有共同语言而经常交流,相处起来很舒服,双方有时间就相约在一起而聚一聚。除情人或亲属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其最高境界是知己。-百度词条。
根据此定义朋友的程度是有一定的差别和层级的,具有了一定关系后才能发展处朋友的层级。但是朋友的来源在当下社会中,并不完全能描述,基本上各种来源都有可能转化为朋友。我根据自己的情况(不代表其他人,因工作属性关系,每个人都不完全一致)把“微信朋友”的来源定义了如下11种情况:
1、亲属(直系血亲+旁系血亲)
2、学历教育同学(小学+中学+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3、短期培训同学(培训班+证书课程)
4、同事(前同事+现在的同事)
5、老师(学历教育老师+非学历教育老师)
6、业务上游(供应商+体制单位人员)
7、业务下游(客户、准客户)
8、合作方(协会、学会、联盟、高校)
9、临时朋友或临时关系(面对面建群、群里单独添加)
10、兴趣同好(书友、头条关注者、读书会)
11、莫名朋友或其他关系(不记得因何添加+客服)
按照网上能找到的2016年调查报告显示,使用微信的男女比例为2:1,但是没有任何研究能够说明这个数字对具体个体的意义,比如直男应该是什么比例,渣男应该是什么比例。总之在中国找不到相关研究内容。我们的社会学研究还是落后。
我的微信好友中,男性1956人,女性为1309人,男女比例为1:0.66,或者反过来算1.5:1。这可能与我的工作性质有关系,上学的层级有关系,具体什么关系,看不到相关研究。
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我终于发完了所有的祝福消息,中间一共删除501人。根据系统反馈显示:3人是把我屏蔽了,1人是微信被封了,剩下497人是已经把我删除了。按照统计概率算就是这501人是100%先行把我删除的。
按照我的微信朋友的来源维度,可以聚焦一下,何种来源容易被对方先行删除。
1、亲属(直系血亲+旁系血亲)0人,这个角度基本上都不能算朋友,当然也无人删除,这要是删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2、学历教育同学(小学+中学+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3人,基本上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大学及以后的同学概率比较低。
3、短期培训同学(培训班+证书课程) 28人,证书课程比一般培训班要多。
4、同事(前同事+现在的同事)9人,工作将近20年,留下来的同事基本上都转化为朋友了,删除的原因不明,大概就是总不联系吧。
5、老师(学历教育老师+非学历教育老师) 3人,学历教育的老师没有人删除,非学历教育老师占这个来源的100%。
6、业务上游(供应商+体制单位人员) 44人,这个也不算多,因为换过很多个行业,早期供应商当然保留我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7、业务下游(客户、准客户) 132人,这个也好理解,因为这个统计范围包含了“准客户”这个层次,也就是还不是客户,没有发生业务关系,那删除了正常。
8、合作方(协会、学会、联盟、高校) 56人,基本是去某高校讲课后,学生添加我为好友,然后我通过了,但是后来他们又删除了。
9、临时朋友或临时关系(面对面建群、群里单独添加)135人,既然是临时关系,自然几乎没有纽带性。
10、兴趣同好(书友、头条关注者、读书会) 5人,其实这个数字,低于我的预期,因为有些人不怎么活跃,我以为会把我删了,其实并没有。
11、莫名朋友或其他关系(不记得因何添加+客服)56人,这个数字很正常,再大一点也都正常。
通过统计分析,我就我个人被曾经的微信好友删除的情况,(因受时间和精力所限,具体的删除者男女比例、年龄段分布、地域分布,我就不做图公布了)做出以下结论:
1、除了血缘关系外,同学、老师、前同事、业务上游属于比较稳定的群体,易于向真正的朋友转化。而业务下游、临时关系、其他关系属于不稳定群体,不易转化为朋友。
2、在不稳定群体中,假设男女比例相等,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结束“微信好友”这层关系。因为男人在社交网络中具有明显的功利心,也就是你有用,且你必须马上有用,还可以,但是如果不是,如果你有用,但是不是马上能用,也是可以被清理掉的。
3、在不稳定群体中,北京人或以北京为长居地的人更轻易地结束“微信好友”这层关系。这个很简单,一句话就是“无利益关系情况下,我不缺你这个朋友”。
学智认为:我自己的微信朋友还是比较稳定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人使用加微信这个方式来保持联系,基本上删除我的也都是近几年新加的。但是这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为什么没有人在微观角度研究,我觉得还是挺遗憾的。别总说宏观数据,宏观的东西因为研究起来简单,但是不利于真正制定好规范,无法真正精细化。一个APP也好,一国政策也好,缺乏了微观角度的研究,都是“大概齐”,这样并不科学,结果就更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