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建构引领教育创新――读《课程的逻辑》之九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知识论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旨在消解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二元对立。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读钟启泉教授《课程的逻辑》一书中的《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章节,明白了“建构”等概念。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篇章,我查找了很多资料,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一、人类已进入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它所引起的变化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设计有效的教育教学以满足知识社会的需求是教育改革优先考虑的课题。知识建构代表一种根本性方式,为学生营造知识创造的文化。知识建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知识建构如何重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目前,国家政府都在强调创新。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的,现代经济是由创新驱动的。人们希望教育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成为创新工作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这些改革包括设计任务、活动,开发教学软件、游戏以及其他项目,以增强个体知识,培养学生的21世纪能力。

    知识建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更加直接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以社区成员的身份在参与改进和提升观点的对话中建构新知识。学生参与社区的目的是改进观点(idea improvement),关注的焦点是集体成就(collective achievement),并能运用恰当的技术支持和促进社区知识的创造和改善,就像在真实世界的知识工作一样。个体成就也很重要,但个体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通过学习者在承担共同责任、推动社区知识发展中实现的。儿童从上学开始,就参与知识建构活动,这样他们就能成为人类文明创造的一部分,推动知识不断发展。

    概括来讲,知识建构要求学生参与真实的以观点改善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和持续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方法。我们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知识建构网络努力构建知识建构创新中心,形成共同目标,对知识建构的主要特征也达成了一致:

    1)知识建构是以知识建构社区为教育情境的。

    2)学习者为社区知识的发展贡献力量;个体成就服务于社区总目标。

    3)持续的观点改善体现在设计思维中,这也是应对教育创新挑战非常有效的思维模式。

    4)学生参与教师创设和引领的高水平学习过程,如设定目标、评价进展、解决人际冲突、识别有潜在价值的观点、引导学生关注具有潜在价值的观点等;教师相应地要不断教给学生高层次责任。

    5)学生在参与教师问题解决和决策中,遵循的是基于原则(principal-based approach)而不是基于程序的方法。

    6)运用技术支持和促进学生参与社区知识的建构中,技术可以拓展到真实世界的知识创造情境中。

    知识建构的这些特征要求学校重构为知识创造的社区,形成学生参与知识建构创造的文化氛围,并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二、学校重构为知识创造社区,对传统教育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在这场改革中,难免要遇到教育观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等的挑战。您认为知识建构对传统教育有哪些挑战?学校需做哪些变革应对知识建构的教育方法?

    莫施德等(Mourshed,2010)分析了绩效最好的教育系统。在这些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数据点(data points)和学科表现在过去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一直在提升。该报告显示,这种持续的改善已经成功地将学校从集权体系转变为分权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教师和管理者都承担了更多责任,以发展和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实践。

    在知识建构中,学生和教师、校长、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都要承担更多责任,共同建构和发展社区的公共知识产品,提出和识别有价值的观点,参与持续不断的观点改进过程,发展和形成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可能冒一定的风险。学生需要承担更高层次的责任,而不是依赖领导或教师告诉他们如何去做。在所有层次上,知识建构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绕观点的改善和提升进行,处理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社会认知情境,以及参与跨学科跨领域的观点改善实践。与此相反,传统学校主要在封闭的系统运行,变化主要来自上级或中央权威部门,来自于外面(如专家顾问,测试结果等)的建议也能推动变革,但不支持各个层次和部门的持续变革。

  三、传统教育中,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但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许多被称为建构主义的教育方法其实并没有完全摆脱知识的传递和分析模式,你将这些建构主义方法叫浅层建构,而知识建构属于深层建构。这两种建构的区别是什么?知识建构与这些教育方法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浅层知识建构以一系列任务和活动为导向,学习者对这些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缺乏足够理解,是“记忆与理解”层面的学习。在浅层建构中,学生参与学习任务和活动,没有明显的想法或观点,甚至完全隐含其中。学生描述学习活动(如播种植物的种子,测量阴影大小),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些任务所包含的重要原则。深层知识建构强调知识生成的创新性与应用性,引导学生深层次建构知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实践原则。因此,深层建构中,人们努力推进社区知识向纵深发展。这一目的指导和支撑着他们的活动。学生参与一系列社会实践,如识别和理解问题、建立并细化目标、收集信息、形成理论、设计试验、回答问题、改进理论、建构模型、监控和评价进展等,以实现建构新知识的目标。

    知识建构将自己看作建构主义理论的一员。但与“浅层建构主义”理论不同,它以学生的观点为中心,不断发展社区公共知识,要求学生成为积极的认知者,与他人共同承担社区的认知责任,因此知识建构属于深层建构。知识建构不排斥讲授、演示、教师引导的讨论或解释,但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界定不同的思维和互动模式。教师作为社区的重要成员,也具有建构知识的责任,如在学生需要时,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何时达到建构的极限,鼓励他们寻求帮助,以加深对复杂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监控自己的进步,不断提出前后一致的解释,参与元对话(meta discourse),以便做出决定,迎接更多挑战,同时也能考虑社区公共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偏好,能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在推进问题理解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挑战。

    大多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如基于探究的学习、学习共同体以及其他声称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基本介于浅层建构和深层建构之间的某一位置。学习者在这些中间水平的建构主义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参与观点的产生和改进活动,但大多缺少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多种方法推动社区知识向纵深发展的行为和目标,或者基本上由项目设计者控制。这些处于中间水平的建构主义方法最好归类为建构主义学习,而不是知识建构,因为知识建构在各个教育层次都需要深层建构,其核心是创新。

    需指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学校与其周围的文化、政治和商业环境的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强化了浅层建构,这对学生参与以观点改善为特征的深层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使深层建构举步维艰。浅层建构优点很多,如简化教师教学,减轻教师工作量,有助于测试和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能确保学生考试成功。因此,它也为教育资源和服务提供了巨大市场。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许多教育实践不可避免地陷入浅层建构的教学。而知识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深层建构的优势是:引导学生参与深层次的观点改善和提升。这才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四、根据知识建构理论,学生要成为一个积极的认知者,共同承担责任,协作提出和改进观点,实现共享的目标,教育需要把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知识建构社区的知识创造者,这就给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提出了挑战,因为理论对他们来说是深奥的,更不要说探讨如何改进和提升它们。你是如何定义理论或观点的?学生如何判断哪些观点具有潜在的价值、值得持续改进?学生如何才能成为成功的知识建构者?

    知识建构的理论或观点包括观念、事实、理论、证据、计划、设计和发明等,更明确地讲,就是任何可以公开表征和讨论的认知内容。观点是可以讨论、批判、评价和改进的。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持续发展、不可控制的,结果也不可预测,这就要求作为知识建构主体的学生承担更多责任,积极参与社区观点的改进和提升。教师也是其中的成员,在需要时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控制或引导整个知识建构过程。判断学生是否真实地建构知识,不应该要求学生达到像大学研究者那样的标准,大学研究者根据他们对知识原创性的贡献而发表研究成果,获得教授职位;也不应期望学生成为所在领域的爱因斯坦。只要学生能提出深刻的新想法、新解释,他(她)就是合格的知识创造者,包括能识别和澄清问题,提供支持或者相反的发现,能就某个问题从不同视角探究,甚至把知识变得更通俗易懂,使这些知识能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理解。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的知识建构活动,我们提出了知识建构的十二条原则。其中,观点或理论有四条,包括提出真实的观点、关注现实的问题、支持和促进观点多样化、引导和鼓励学生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升观点、概括和提升观点,使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我们还在新版的知识论坛中设计了支持学生判断和持续改进的工具,使学生把更多精力用于讨论和提升有价值的想法,提高知识建构的质量和效果。

  五、为了给知识建构提供社区空间,支持学生以观点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对话,您和团队设计开发了计算机支持的有目的学习环境系统(后来发展到第二代知识论坛),该平台为师生提供了独特的协作知识建构空间。你们团队现在在开发新版知识论坛,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支持知识建构社区和他们的对话的?

    与其他计算机支持的技术相比,知识建构技术有两个目标:1)体现和支持知识建构的理论和教学原则,以最大化教育创新;2)支持知识建构过程,支持知识建构社区发展。新开发的知识论坛6.0,支持开放资源的开发,融合了其他开放资源的工具和特征,可以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原型(prototype),支持知识建构和计算机支持学习的新发展和新方向。这种开放性也给技术发展、应用理论和教学实践带来了挑战。知识建构关注的是共同承担责任以推进社区知识向纵深发展(类似于学科或专业领域中推动知识向纵深发展),学生在知识建构中不仅要发展能力,还要推动小组内的知识向纵深发展。因此,技术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设计或者提升(risea-bove)的思维模式(mind-set),即不断改进和超越已有的观点。它还必须超越现有社交媒体支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认知发展的视角支持“观点与观点之间的互动”。技术也必须帮助学生找到参与社会认知的合适方法,在知识建构中找到感觉和位置。技术还要能促进增强共同的责任和小组协作的质量,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学习成就,要支持基于观点的创造活动,使学生能判断有潜在价值的观点,并经过整合、改进,逐步提升到更高层次。因此,新一代的知识论坛提供了可视化工具,方便学生从不同视角查看对话,评价进步,发现问题。这些可视化工具可以在不同水平上支持学生观点从个体层面(我的理论)到集体层面(我们的理论)直到波普尔所提出的世界3:共同的理解状态-知识产品(knowledge artifact)。该平台还整合移动技术,支持知识建构对话不同的媒体、网络对象和情境,使学生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移动数字设备随时记录自然现象和想法,把他们带入知识建构的对话中。新的知识论坛包括分析工具、为小组和个体提供的实时反馈,活动更加透明、灵活,而小组水平上的评价工具,包括社会性和语义性工具,则有助于帮助学生改善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努力。

    六、教师在构建知识建构课堂中有重要作用。只有当教师以知识建构者或工作者的身份工作,才能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过程。那么,教师应该在知识建构课堂中发挥哪些作用?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哪些支持?如何支持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和管理者都不是成长于知识创新文化环境的。从这点讲,在教育史上,参与知识建构是个逐渐发现的过程。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告诉我们,涉入知识建构领域让他们和学生都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他们从未意识到学生有如此丰富和令人惊讶的想法和观点。从长远看,为学生创设知识建构的情境和条件,使他们愿意冒险尝试不同想法和观点,参与深层次探究等,对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致力于构建知识社区的教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放弃已有理念和实践,但应该把它们整合到更高水平上。

    教师,像学生一样,需要参与知识建构,体验和感受知识建构的环境和过程。要想让教师亲身感受知识建构,就需要让他们以社区的方式一起工作,应用技术产生多样化的观点,在公共空间共同推动知识向纵深发展。在该空间中,他们需要全身心地共同承担责任,发展和改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理论或想法。他们可以尝试解释社会领域关切的重大事实或现象,或者探究学生关注的问题。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究,通过对话体验知识建构过程,他们将会对知识建构的各种困难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并发现有效的知识建构方法。对他们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简单地就相关问题或现象达成一致,而是尽可能在多种观点中协同努力找出合理解释。通过在知识建构中承担共同的责任,积极改善和提升观点,知识建构就成了他们世界观的一部分。这会改变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和目的。知识建构原则也会与知识建构活动一起成为有机整体。

    一旦教师亲身体验了知识建构活动,认真考虑他们在课堂中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就会很快认识到课程教学与知识建构一致的方面,就会加入志趣相投的教师队伍中,分享观点和实践,在知识建构目标和原则的框架中解决问题,逐步建构强有力的模型。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想的与所教都很相似。事实上,教学可以为个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足够空间,教师可以在共享的目标和原则的指引下协同努力,在社区中建构新知识。为此,我们正在与教师和管理者一起设计网络,支持教师开展大量可持续的创新性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建构引领教育创新――读《课程的逻辑》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