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今说——谈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是历史上有名的两个人物,他们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让国,即将国家公权互让,谁也不愿意当国君,最后都跑了,另一个故事是作为商朝遗老,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即我们所说的“不食周粟”。

他们的故事,得到了儒家学者的大加赞扬,孔子说他们是“古之贤人也”。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像管仲、屈原、李白、范仲淹等都赞扬过他们。

可是,他们的事迹真的那么伟大,值得人们效仿、崇拜吗?我觉得,并非如此,至少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说“让国”的事。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说,伯夷和叔齐是两兄弟,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他们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相当于王子。老国君死之前,想让叔齐接他的班。这个想法也很奇怪,因为古时候都是传位给长子,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后来老国君就真的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怎么办,马上立新君。根据礼制,当时人们要立长子伯夷为君,这个做法也很奇怪,立新君,竟然不尊崇老国王的意志。这时候伯夷就说了,我父亲是要让叔齐继位,我当了对不起父亲。估计是百般推脱不过,于是就跑了。剩下叔齐了,他怎么办呢,他说,按礼制应该是哥哥继承,我继承不符合规定,结果呢,也跑了。

我们看他们的行为。他们不尊崇权力,没有像后世那样为了皇位父子、兄弟拔刀相向,这一点值得肯定。

但是呢,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不可取的。他们怎么做的,跑!把问题留给别人,自己一走了之,这种行为不可取。还好,当时的人们比较纯朴,他们走后,国家拥立了新君,并没有陷入混乱。如果当时国家因为他们的离开陷入战乱,造成百姓生灵涂炭,那他们的罪恶就大了。所以说,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另一个故事是什么呢?“不食周粟”,说他们觉得武王伐纣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臣子讨伐君主,这不对,虽然当时商纣王很可恶,他们也有意见,但是你不能去攻打他。尤其是在周文王刚死的时候,这时候你应该守丧,怎么能起兵呢?这种做法不对。

所以他们对周朝的建立很反对,因此周朝建立以后,他们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因此跑到首阳山,大概在今天甘肃那一块,那里应该是脱离了周朝的统治,在那呢,采野草吃,最后饿死在了那里。

这一点也很奇怪,如果说首阳山属于周朝,当时讲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那么他们在那里吃的野草也属于周朝的,他们那么做没什么意义。

如果说那里已经不属于周朝,他们完全可以走的更远一点,到草原,不至于饿死。总之,古人的做法很奇怪,难以理解。

他们的这种行为错在哪里呢?愚忠。他们也很反对商纣王的暴政,离开孤竹国后,他们跑到了东北,就是为了躲避纣王的暴政。可是在他们心里,这种暴政只能忍受,不能反抗,即使心里不认同他的做法,他们也要忠于他,忠君,完全不考虑百姓的死活,所以说,这是愚忠。

可以看出,虽然伯夷、叔齐很有名,他们的做法也许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他们的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也被士大夫赞扬。可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他们的做法并不可取,他们的思想,也并不能赞同。人,心中应有大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能够与时俱进,挑战权威。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事今说——谈伯夷、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