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的成长之道看管理

现代社会,许多工作都是知识型工作,知识工作者是一项特殊的生产要素,管理者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管理者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或者工作之余自觉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水平。

由于工作的多变性,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很多时候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知识工作者不断的学习,获得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与解决方案。可以说,学习成长与做出优质的工作成果是分不开的。

知识型工作者的三种成长路径

  1. 模仿,或者通过师徒模式手把手的教;
  2. 理论联系实际,从书本上获得现成的解决方案,比如《XXX最佳实践指南》;
  3. 从问题出发,不断试错,得出解决方案。

第一种路径,与体力型工作不同,知识型工作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难度很大,因为你要模仿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具有不可见性,这要求模仿者要具有极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从师父的工作过程、成果中分析出师父的工作思路,还要求师父具有会带人的品质;第二种路径,如果这种工作本身没有理论化,或者原来的老员工、领导不善于总结、理论化工作经验,后来者就很难学习;第三种路径也是实践中使用最多的路径就是从问题出发,经过思考获得初步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试错,不断的逼近最佳解决方案。

那么,这与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在于,试错学习需要管理上的配合,如果公司领导不具备让下面员工试错的胸怀与意识,容错率过低,那么对个人成长及整体业绩都是极为不利的。相对而言,强势领导下的员工更不容易成长,所谓大树底下难长大树,更多的是小草。相反,对业务层面不那么精通的领导,反而有可能让员工自由发挥,人的能动性反而更容易发挥出来。这就好比小孩学走路,你怕他摔倒总是想着扶着走,他学会走路的时间就会很长,你能容忍他的跌跤,让他自己爬起来,那就会快很多。所以合理的管理方式可能无为而治的方式,首先在员工上路前给出必要的指导,然后你远远的看着,不出现重大错误绝不插手,让下属自己成长,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管理者者要做的就是给出空间、给予鼓励。

管理者要做三件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更多的是知识工作者自我的管理,管理者的职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1. 获得有价值的直接成果;
  2. 价值观、方法论的重建与传递;
  3. 人才与团队的培养;
  4. 制度的不断完善。

制度的作用在于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落脚点在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然后通过合理的分工做到人尽其才、择长而用。制度的这种完善,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应该是自下而上,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总会形成各种民间解决方案,制度的完善就是让有效的方法合理化、制度化。这种道理跟改革一样。好的改革只是让合理的事情、有效的事情合法化,如中国农村土地改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员工的成长之道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