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苏妹:她一生只认识五个字,却是香港大学荣誉院士

袁苏妹:她一生只认识五个字,却是香港大学荣誉院士_第1张图片

袁苏妹:她一生只认识五个字,却是香港大学荣誉院士

文 | 江燕飞

01

82岁那年,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的殊荣,这个仅仅认识五个大字的老太太,瞬间成为焦点人物。

比起自己的名字袁苏妹,“三嫂”这一称呼,知名度显然要高出许多许多。

至今,港大新生中还在传颂一句话,“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既没有为港大捐过巨款,亦不曾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更可况,除了袁苏妹和三嫂这五个大字,她甚至连一个字都不认识。

因此,当袁苏妹获得港大荣誉院士殊荣时,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然而,当我们了解到袁苏妹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港大学子做贡献时,她的这份荣誉却是当之无愧的。

02

袁苏妹,原籍广东东莞,没上过一天学的她,二战时为躲避战乱来到香港。1957年,29岁的她随丈夫进入港大,从服务员做起,历任厨师助理、厨师、保洁员,最后成为大学宿舍的“灵魂人物”。

她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几十年如一日,做饭、扫地、打扫卫生。之所以成为港大的瑰宝,源于她四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

有人头晕,她会主动煲粥送药;有学生在图书馆学到凌晨,错过了晚饭,她会一直等,给他们做夜宵。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一位40多岁的港大毕业生,像个孩子般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三嫂做的大西米红豆沙里,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2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到了70年代,为健康问题,她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这位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保洁员。

遇上学生们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还是会耐心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终其一生,袁苏妹也没能跳出基层工作者的命运,但她并没有因此自损身价,反而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无比崇高。

在她的心里,港大的学子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的一生就是要为他们殚精竭虑,想学生之所想,一门心思扑到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中去。以至于,连袁苏妹的亲生女儿都曾抱怨,“她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我们都多”。

爱人者,人恒爱之。袁苏妹原本平凡无奇,却因她全身心的关爱,铸就了港大校园的一段佳话,也由此为自己的人生之旅,添上了一座巍峨闪亮的丰碑。

03

不由得想起来摩西奶奶。

跟袁苏妹一样,摩西奶奶也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老妇人,她出身卑微,育有多名子女,一辈子都在做着干农活、挤牛奶、做家务的伙计,如果不是因为出色的绘画才能,摩西奶奶也不过是一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而不是闻名世界的绘画达人。

她根据对农场的早期生活回忆而创作,主要描绘是童年时的乡村景色,喜作全景风景风俗画。摩西的风景画能敏锐捕捉到季节、天气和时间的细微差别。她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和对过往的伤感怀旧,她描绘的是永恒的东西。

跟吃饭睡觉一样,摩西奶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画个不停,她把心中的美好统统付诸笔端,用彩笔传递着纯真美好的信仰。

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女画家个人画展。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

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

04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很多人都幻想着名垂千古。

不信,你去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问问,哪怕是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人,都曾经幻想过载入史册。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俗社会的风霜雪雨渐渐磨灭掉曾经的意气风发,转而变成为车子、房子、孩子、票子而奔波劳碌的芸芸众生。

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如果每个人都想做武则天,这个世界该有多么可怕。

对于千千万万大众来说,名垂千古也许是天方夜谭,但梦想还是要有的,像袁苏妹和摩西奶奶,她们原本普通平凡,却照样因为充满大爱并孜孜以求,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先不要去想什么名和利,我们都应该想一想: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好一份工。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苏妹:她一生只认识五个字,却是香港大学荣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