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活、生长——《教育的目的》导读学习记录

解读者: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 孙明云

一、《教育的目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1、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怀特海:1861年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

2、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3、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

教育理论书籍,演讲论文集

4、这本书主要说了什么?

侧重:智力教育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其他老师分享:

1)、注意孩子的兴趣点,注意教学的方式。教育要见书又见林

2)、自由和纪律的节奏

教育要有序,这样才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发展。纪律是自由选择的自发结果,自由应该因为纪律得到丰富的发展。在中间阶段,自由从属于纪律。最终的目的是自由。

3)第三章,运用知识会改变心智。积极的思维习惯只会在自由的空气中产生。知识分为惰性和积极两种。规训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对于智慧的原始渴望。我不赞成这样尊重知识。中国的灌输式教学和对知识的麻木知觉,压榨了孩子的灵气和朝气。课程改革不是让他们存放知识的行李箱,学了数学,历史等,学了就学了,但是没有想过如果把他们综合在一起。原来各种学科完全独立的存在。值得我们骄傲的不是学生拥有了知识,而是他是否拥有了智慧。

我不赞成这样尊重知识,一切取决于谁拥有知识,以及她用知识做什么。

5、关于教育方向的大问题

6、这本书和我有怎样的关系?

二、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我的问题

作者都指出了哪些教育弊端?提出了哪些教育主张?

我理解的教育目的和书中的教育目的一致吗

这本书给了我什么启发?或者我从冲获得了什么

(一)关于生命

我始终信奉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 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生命、生活、生长——《教育的目的》导读学习记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自主的人,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发展,没有兴趣就没有生命的发展。

2、发展的人,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成为怎样

3、能动的人,人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是永恒活动,能够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打磨。填鸭式的教育是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4、差异的人,在教育中排除差异性就是在毁灭生活。

(二)关于生活

教育只有 一个主题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如果 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

理性的功能在于提高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首先是活着,其次满意的活着,再次在满意程度上获得增加。

教育的主题

生命、生活、生长——《教育的目的》导读学习记录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知识利用和精神生长

教育是叫人如何应用知识的艺术,尤其强调艺术教育的作用,艺术的存在使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妙,他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所谓知识的利用,指要把他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在精神生活中,如果你忽视像艺术这样的伟大因素的话,那么你肯定会蒙受若干损失,我们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对价值有生动的理。如果你伤害了这种理解,你就会削弱整个精神领悟系统的力量。

2、课程应该删繁就简突出课程的核心价值

(1)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

(2)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

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从而认识世界,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他会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比如数学的核心是数学思维,其他的繁杂的华丽的公式没有什么用处。比如01年新课标就删除了一些繁杂的数学定理。这些定理的意义在于孩子有东西可学和考官能巧妙设计试题,没有其他用途。

3、课程的整合(系统性)

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这样一系列的课程能代表生活吗?充其量不过是上帝在思考创造这个世界时在大脑中闪过的一个目录表,而他甚至还没有想好怎样方能把它们融为一体。

根除教育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多姿多彩的生活。

比如技术教育,文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这三种教学中的任何一种课程都应该包含另外两种课程。

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每所学校都必须有权考虑自身的特殊情况。为了某种目的把学校进行分类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要有僵硬的,未经学校自己的老师进行修正过的课程。

4、智慧生成

知识的智慧的基础,单纯重视学科知识是不可取的。教育应该超越他人思想的被动接受,必须加强创造力。

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学生能运用到具体生活中.

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有绝对的自由。训练和自由是 一体两面的,要处理好他们的关系……

5、教育艺术和教师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时及其有害的。

成功的秘诀就是速度,速度的秘诀就是专注。

(三)教育的过程:生长

生命、生活、生长——《教育的目的》导读学习记录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教育的生长观——节奏

1、必要优先原则

生存所需的即使难也要先学。

2、智力发展三个阶段:浪漫、精确、综合

浪漫:新奇而生动,这一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这里所说的系统时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系统,保护好奇心和想象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精确:知识阶段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系统阐述的准确性。这是文法和规则的阶段,包括 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精确阶段,我们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获得其他一些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段实施作出揭示和分析

综合:理论综合,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重归浪漫。(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3、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通往之魂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想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过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实施方面的训练。不同的阶段两者的关系不一致。

三、本书的启示

1、“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1)警惕学校办学目标的异化

比如有教师认为社团活动影响到学业是因为学校将社团定位学校争名夺利的工具。

2)防止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迁移到学校,过度强调竞争。

第一让的多数的孩子永远是失败者,永远无法体验成功。

小提琴家铃木正一上小学时爸爸要求他每门功课60分就可以了。因为60分代表合格。不用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追名逐利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老想着竞争,怎么体会欢乐呢?多余的时间用于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3)自觉抵制体制性的伤害,不可被体制性的弊端裹挟着走,更不可称为推波助澜的帮凶。

教育改变命运,高考称为唯一的通道。部分人的心灵由此被扭曲。

比如斯巴达的纪律教育是棍棒教育,让受教育者离开一定的环境就暴烈不可管束

机械的训练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沉闷的教育会导致心智的迟钝。

张五常《吾意独怜才》讲到自己的后知后觉。

2、生活是教育的唯一主题

教学应该和生活相联系

教学应该始终关照生命生长

教学应该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教学应该始终始终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应该始终关注学习力的培养

3、教育应该踩着生命的节奏

只有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学生的心灵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个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教学内容调整到哥哥丛书的循环周期中去,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

四、让书籍真正属于自己。

阅读后写下来,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却表达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将想法写下来,就是在与作者对话,这是对于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向经典致敬》孙老师跟其他老师的文集

五、学员分享收获:

1、讲座让我感受到思想的自由和深入浅出的思维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是善意,需要用教育的艺术去完成教育的使命。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

2、亲近母语项目,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4、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肤浅的。——乔治泰勒

5、这是奖给灵魂,没有奖给修辞和观念——于谦评价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是个歌手,还写过几个绘本

6、杜威是教育哲学的大师。他认为哲学就是教育的一半理论,教育就是哲学的实验室。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生活、生长——《教育的目的》导读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