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017-11-20~11-27】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书名: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作者:列文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5月第一版

共373页,计划用时一周,每天53页。


读书笔记【2017-11-20~11-27】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_第1张图片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作者简介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人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摘抄:

西方方法被证实是广泛需要的,正是因为它似乎对于解决儒家长期以来所一直困扰的问题,对于实现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有帮助,如果我们同意在现代化的前夜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许多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理想,我就有理由追问:用这种思想模式建立起来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文化界定究竟是什么?一旦这样做,我们便发现一种心理上根深蒂固的困境意识、不满足感和存在的不和谐感,远远超出关于财富和权利问题的工具性烦恼。P14代译序

人们阅读前辈们的著作是为了寻求和理解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智慧。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当一位中国现代思想家宣称他在历史上的儒家思想中发现了对于我们的时代乃至将来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思想、真理与价值时,或许就不应当被简单的认定只是根源于某种“浪漫的民族主义”。P17代译序

扩展阅读:

胡适的乾嘉补学

黑格尔:中国没有历史

第一章:清初经验论的破产

培根用下述语言表达了他对传统权威的怀疑和对科学的信仰:以确信开始,必以怀疑告终;以怀疑开始,并耐心加以验证,必以确信告终。清代经验论者虽然具有某种怀疑精神,但他们是以对传统的确信开始的,这种确信符合对儒者之佛老倾向(尤其是后者)的尖锐批评,并不只具有言辞上的意义,而且还表明了他们对儒家权威的认同。戴震特别反对将佛老思想穿上儒家的外衣。即使是被认为最新潮、最具有独立精神的戴震,在我看来也无法得出合理的假设,认为他对儒家权威本身进行了间接的攻击。他在准备做出有关现实需要和权宜之计的决定前,先寻求现实依据,但他声称,一旦要做出最后决定他总是要从经典中求得确认。P8第一章:清初经验论的破产

李塨区分了“纸上”与“世事”的不同,认为宋明之亡的原因就在于“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

就科学而言,他的威望和在西方的迅速发展,给上一世纪的中国人的精神在理智上以很大的压力,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需要,即为中国思想史辩护,反对任何有关它失败的说法。梁启超(1873-1929)、萧一山(1902-1978)和其他一些人对清代经验论做了过多的解释,他们不时地暗示说,现代中国的科学意识是中国历史的自然产物,而且西方的先例和它对中国传统的破坏并非不可避免,但是,这些论断大概只能产生于这样一种环境,即中国传统的断裂,尽管梁启超们否认断裂的存在。P11第一章:清初经验论的破产

结论:正如李约瑟所说,科学不具有社会声望。传统的中国学者从来没有想到靠发明和创造来获得荣誉。

如果近代中国被迫在他的文化遗产中寻找其科学的存在,那么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生来就不能发展科学传统,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清代经验论者的目的不是要振兴科学,因此也就不能对他们抱有奢望,除非他们改变他们的文化价值。P12第一章:清初经验论的破产

第二章: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明代的风格即是一种非职业化风格,明代的文化即是非职业化的崇拜。P14第二章: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在官府中,除了那些被雇佣的幕僚外,占据高位的官僚们-统治阶级中的佼佼者-从来都不是某种专家。官员的声誉就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学者的那种与为官的职责毫不相干却能帮他取得管委的纯文学修养,被认为是官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它所要求的不是官员的行政效率,而是这种效率的文化点缀。

在英国,官员们虽然能从文学修养中得到荣誉,却不能因此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一点与中国则完全不同。因为当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因素使官吏成为权力中心的时候,英国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因素却将官吏贬成了英国其他势力的奴仆。P15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到了明代末年,画界形成一种风尚,即官僚本人就是画家,并且特别喜爱自己的画,而那些专业画家反而受人冷落。P17

明代画院的画家是以画画为职业的宫廷画师,宋代画院只接纳有官衔的画家。P17

文徽明 :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


读书笔记【2017-11-20~11-27】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_第2张图片

【扩展阅读:文征明还是文徵明,魏征还是魏徵?

“征”与“徵”,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字,且两字都古已有之。两字都各民?的义项。“征”,只有一个读音zhēng,而“徵”却有三个读音:zhēng,召也;zhǐ,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chéng,通惩。

在现代汉语中,“徵”只保留zhēng和zhǐ两个读音。读zhǐ时不简化。读zhēng时已被简化为“征”。但即使“徵”被简化为“征”,与“征”仍有区别。“征”除接收“徵”的义项之外,“征”的本字另有多种义项,是被简化过来的“徵”不可替代的。】

董其昌轻视职业化。他认为这种职业化的弊端之一,是使文化变得狭窄单调。P18

文人对职业化的轻视,实际上是对那些不具有品质的钻营者的轻视。

清代画家邹一桂(1686-1772)立了这样一条规矩,即士大夫画家不应追逐外界的金钱,也不应计较毁誉而分心。P19


读书笔记【2017-11-20~11-27】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2017-11-20~11-27】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