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去来处的大觉寺与秋

我好几次去阳台山徒步,都路过山脚的大觉寺,却从未进去过。后在壁下观节目中听到了这个名,得知其为西山诸寺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又有玉兰、紫藤、银杏的加成,便动了前去游览的心思。恰好前几日,有朋友想去看看古寺秋色,便欣然组局前往。

大觉寺位于阳台山脚下,始建于辽咸雍四年( 1068 年),因寺内有清泉流入,当时称作清水院。后经历代重修,成了今天的样子,基本格局应无太大变化,只是建筑常修常新。

一行人抵达山门,这时飘来了一阵阵让人酸爽的气味,我正寻思着是不是门口垃圾桶的锅之时,同伴提着一袋从不远处买的炒白果走来,没有吃过白果的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银杏之美,不光在于黄叶,还在于果实的气味。

进山门,左右碑亭、钟鼓楼,池子与桥,喷泉映射出双彩虹,惹得众人在桥上纷纷拍照。中间是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与韦驮像皆为后世复原之作,草草略过。

从天王殿出来,正看到古朴的大雄宝殿立于高大的台基之上,五开间单檐歇山顶,乃明代所建。正中牌匾书「无去来处」,为乾隆御笔,颇具禅意。殿身的斗栱、檐柱、门窗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古意甚浓,与重修的天王殿大相径庭,在北京的各大寺庙中也难得一见。台基之下有古柏、藤架,紫藤灿烂的时候大约也颇为引人注目罢。殿内漆金木雕三世佛,应为明代遗物,1972 年从智化寺移来,而大觉寺原有的三世佛则被搬到了广济寺。顶上的藻井盘有一只威武的木龙,俯瞰着佛光下的芸芸众生。左右山墙塑有保存完好的二十诸天像,雕工也异常精美。扇面墙后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塑像。大雄宝殿内外的环境营造出恍若隔世之感,只是络绎不绝的游人让人出戏。

从大雄宝殿出来,就到整个寺内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了。没错,就是那株传说中的千年银杏,相传为辽代所植,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幸运的是,我们去的这个周末正好是大觉寺银杏最灿烂的时节,一周后去的小伙伴表示叶子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只见众人排着队在银杏树前凹造型,也成了大觉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天空纯蓝的背景中,高大的银杏与大雄宝殿的琉璃顶组成了一幅搭配完美的画面。

大雄宝殿后面便是无量寿佛殿,与大雄宝殿一样显得古朴庄重,门匾上「动静等观」四字同样为乾隆所书。殿内造像为西方三圣,中间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背屏精美,两边分别是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殿内两侧靠墙为十八罗汉,板壁背面则是南海观音。

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堂,里面是大觉寺历史的展览。大悲堂的东南角则是传说中的辽碑:《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记载了寺院兴盛时期修缮僧舍和刊刻大藏经之事。它与后院的辽代石狮成了这座寺院仅存的辽代遗迹。

后院有喇嘛塔一座,为迦陵禅师的墓塔。康熙时期,雍亲王出资重修了寺院,同时推荐迦陵禅师为寺院方丈。靠着与雍正的关系,迦陵禅师治下的大觉寺,重振兴胜,地位尊崇,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塔后面的灵泉池里有乌龟在游荡,池水中可以看到塔的倒影,非常美。

后山还藏了很多东西,比如乾隆诗的石刻。其实我们找到的时候也没有多兴奋,毕竟乾隆留下的诗文与书法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这首写银杏的:「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吃过干粮,晒完太阳。我们又去寺外看了下周吉祥墓塔。周吉祥又名周云端,是明宪宗时周太后的从弟,当时主持着大觉寺的寺务,也是从那时起,大觉寺有了太后家庙的地位。除了这座墓塔以外,在房山区还有一座他的衣冠塔,可谓是地位显赫。

看完塔,太阳也逐渐落到了山峰后面。我们下山时,正看到余晖从山峰的轮廓处射过来,仿佛一道金光笼罩着我们,相当美。

秋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那就期待春天来大觉寺看玉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去来处的大觉寺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