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其本义是指边界、疆界,延伸至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是呈现出的状况,更特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所能达到程度和诗文书画等的意境,佛学东渐,境界亦指佛学修为的高度。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未有未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修养。”
王国维之所谓“阶级”可理解为历程或境界,故古今中外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修行的历程均跨越此三种境界:释道修行有境界之分,学者治学有境界之别,阅读也不例外。同样是阅读,不同的读者各以其境界的高低而有不同的收获,至于心灵体会则更是有天壤之别。因此,读书的境界应该是读者阅读实践过程中各大阶段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估阅读效果的重要依据。阅读的境界就是读者在读书时所能达到的精神状态。不同的阅读阶段,根据读书的目的和心态,以及心理体验的不同,可将阅读境界分为三种层次:
一、知识阅读,为功利而读书的境界
自古以来,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人们总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我认为阅读的第一阶段,大部分是求知识的阅读,也就是带有功利性目的的读书,因此,无论阅读的背后有着怎样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从其实质上看,为求学、求职、研究、评职称、涨工资,都是以增长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是功利性的阅读。也是自古至今最普遍、最普通的阅读类型,是阅读的初级境界。自汉代察举选才、隋代科举取士以来,中国古代大部分读书人的苦读的目的都是求功名、求富贵。
杜甫《题柏学士荣居》:“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宋真宗《励学》:“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初级境界的阅读,是为了求知,出于功利目的不得已而为之,实非读者心中所愿,情趣所好,自然是个苦差事。顾随先生讲:“世人有思想者多计较是非,无思想者多计较利害,无论是非或利害都是苦。”功利阅读是计较利害得失的读书,其过程自然是苦的。然苦从何来?
(一)心理压力让读者倍感辛苦
功利性阅读让人更加关注读书的效果,更计较成败得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利害得失让人惶惶不可终日。求知识的阅读加上功利性的目的,诗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让本来快乐的阅读带有了强迫性,这样的读书自然是极其难堪和痛苦。
(二)枯燥无味,让阅读苦不堪言。
功利读书的目的,或为升学,或为谋职,或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样的阅读动力不是来自读者的爱好,更不是读者兴趣所致,其阅读过程必然十分枯燥,索然无味。所以,完全靠着自己的意志、毅力,强迫自己硬着头皮读书的现象就非常普遍了。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讲:读书有两种,一是嗜好的读书,一是职业的读书。他一方面将职业的阅读也列为读书,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此种读书的痛苦在于读书与个人嗜好的分离,缺少快乐阅读的源生动力。现在人们写文章,为鼓励人们读书学习,常常引用古代苏秦锥刺股、孙敬头悬梁的故事。这两个典故中刻苦读书的典型是真正为功名的读书,毫无趣味可言,困倦、昏昏欲睡是必然的。这样的阅读自然是极为痛苦的,是功利性求知最典型的苦读。
苦读最大的益处是获得了知识、学问,在求学、求职、职务升迁、改善境遇等方面获得成功。这一阶段,境界至高者或成功者也能够达到废寝忘食的精神境界。如:
董仲舒读书,三年不窥园;
朱熹读书,将此身葬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晓彻为期;
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出若忘,行若遗,茫乎其若迷。
苦读的阶段,其本质无疑是非常辛苦的,在这一阶段,要忍受专心读书的枯燥,忍受个人独处的孤寂,这需要有极好的定力和韧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知识的增加,认知的深刻,苦读也必然会给读者带来心智的提升、精神的满足和成功的快乐。这是苦读的升华,是苦读之乐,是苦后之甜,假以时日,其中必有脱颖而出者。
二、兴趣阅读,为爱好而读书的境界
人于工作之余,皆会有所爱好,读书亦然。读书,既有功利性以求知为目的的阅读,也有出于兴趣的阅读。于功利阅读之外,个人修养、生活必有爱好,循此方向可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
兴趣阅读是自发的、自愿的、自觉的。这正是鲁迅所讲的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这样的阅读对维持经久不衰的阅读兴趣和保持对某类书特殊爱好会产生重要影响。
古今中外,为兴趣而发奋读书的案例比比皆是:
孔子五十始研《易》,以至“韦编三绝”;
陆游《寒夜读书》中自称为书癫:“纬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宋代欧阳修讲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平生性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侧则读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读书是其一生的嗜好。
叶采《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明代文学家李贽一生嗜书如命,以至成疾。他在《读书乐》中讲到:“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情养性,正在此间。”除读书外,不知他事,怡情养性,心生快乐。
其实,兴趣爱好类阅读当有三种含义:
1、读者先对某类书籍产生兴趣,然后才选择阅读;
2、读者会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嗜好取向选择阅读内容;
3、读者已经将阅读行为本身培养成一种兴趣爱好,使读书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他们阅读的目的不仅满足其功利性求知的目的,更要满足个人精神修养的需要。
黄庭坚:士三日不读书,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
俞平伯:讲到读书的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作敲门砖。
兴趣阅读最根本的动力是精神修养的需要,这是阅读兴趣爱好之所以能够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兴趣才是阅读最长久、最根本的动力之源。
有了读书的兴趣,就能不断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兴趣阅读是一种快乐的阅读,它不会再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作业和额外的负担。它能轻轻松松的进入,快快乐乐的接受,它始终是兴致盎然的、充满着无穷无尽的魅力。读者始终会对书籍的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怀着好奇、兴奋去搜寻每一个精彩的细节。它不用刻意的去记忆,于不知不觉间浏览了内容,领略了意境。
�阅读的境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