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罗辑思维”

解剖“罗辑思维”_第1张图片

上一篇文章我分享了如何进行分析阅读。现在就现炒现卖,用分析阅读的方法来解剖一期“罗辑思维”——第160期《鄙视链是怎样炼成的》。

为什么要选择“罗辑思维”作为分析对象呢?一是个人原因。虽然本人才看了新近几期的内容,但也不免为罗老师那种博学多才式的自信从容所打动,每看一期确有新的收获。二者,“罗辑思维”符合分析阅读的条件。每一期的节目都会以问题为导向,借此分几个层次展开,最后得出结论。第三,每每看完节目,得到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既有耳目一新之感,又不免拥塞为难之处,所以借此畅通思路,一举两得。


言归正传,开始分析。

第一个问题:本期主要谈论什么?题目说的明明白白,讲的就是鄙视链是怎怎样炼成的。当然这是看节目之前得到的讯息。看罢节目,我发现本期的主题应该这么说更恰当些:艺术领域的原有三条鄙视链是怎么崩溃的。貌似与题目有些矛盾,继续分析下去。

第二个问题:节目是如何论述这个主旨的?分成四个部分:(1)缘起;(2)第一条鄙视链:经典对新生事物的鄙视;(3)第二条鄙视链:守贫者对商业的鄙视;(4)第三条鄙视链:上层阶级对下层的鄙视。

具体说来,缘起中,作者(为叙述方便,暂且这么称呼)从文艺复兴三杰画册出人意表的畅销说起(这是引子),说明中产阶级正在经历“消费升级”,而这种“升级”是出于一种“分别心”,也就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心理。“分别心”的最初阶段是炫富,用了美国人喜欢在自家庭院里请朋友烧烤等例子说明。而“分别心”的下一个阶段就是作者要讲的主题——鄙视链,实际就是通过心理、行为上的鄙视显示自己的高端、与众不同。

第二部分讲的是经典艺术对新生艺术形式的鄙视。举的例子很多:美声唱法对流行唱法、默片电影对有声电影等。作者分析,鄙视的原因在于经典艺术难度高,会的人少,自然显得阳春白雪、高人一等。然而,随着技术进步,新生艺术臻于成熟,地位提升,原来的鄙视链就会消失,甚至是翻转。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小说和电子游戏。

第三部分讲的是守着本业、穷困潦倒的艺术者对艺术商业化的鄙视。列举了两类矛盾的现象:拍艺术片的导演看不起拍商业片的,拍商业片的似乎也这么认为;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大师却从不以用作品赚钱为耻。由此追问:为何会出现这种鄙视链?作者没有明确回答,只是指出这种鄙视的本质——用自己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可以说是无力改变者的自欺欺人,当然这都是站在商业角度来看的)。然后用一些艺术家转型做设计师的例子说明这种鄙视链也已然崩溃。

第四部分讲的是上层阶级的艺术对下层阶级的鄙视。用“时尚”的例子同样说明了这种鄙视链的解体。一是贵族时尚资源的下沉,如珠宝品牌卡地亚;二是美国式下层艺术对上层的逆袭,如牛仔裤。


分析到这里,虽然显得啰嗦(而且你没看节目估计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可以下一个结论了:本期节目谈论的是从商业角度看传统社会中三条艺术鄙视链的崩塌。而为什么题目中用的是“炼成”呢?旧有鄙视链崩塌和翻转,反过来说不就是新的鄙视链的形成吗?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在新一轮消费升级中,原鄙视链中处劣势新鄙视链中占优势的高技术、商业化和底层小众化也许才是真正的机会。

这样来文字来分析一个节目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不妨是一个训练分析阅读的机会,或许你也可以一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剖“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