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河南 VS 2003年的上海:解决问题不在此时,而在彼时

如果你这几天关注微信、微博,估计已经被河南人民在这次疫情中的硬核表现刷屏了。连人民网的评论员都在文章中不提名地表彰了河南(见知乎:为什么会有网友会心生“把某某省干部借给我们”的想法?)。

这次大家称赞河南,让我想起2003年的上海。

2003年SARS疫情肆虐时,上海做了什么呢?

当时常住人口1700万(全国最多)的上海市,仅有8人感染,而且都是散发状态,没有出现大规模聚集性爆发。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几天看专家回顾上海在SARS疫情中的防治行动,让我很感慨。

上海市在疫情未到来时,就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上海市的防治工作充分下沉到基层社区、落实到个人。

在2003年1月、2月,上海市卫生局一直密切关注外地疫情变化,并实时监测WHO网站上有关疫情信息报告。2月中旬,上海就开始有组织地布局SARS防治任务:拟定《防治“非典型肺炎”指南》,设立“零报告”疫情监测点,组建专家组,统一管理各家医院、各级疾控中心和预防机构......

这些工作与上海市3月底出现第一例SARS病例,前后相距了50天。

同时,上海的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工作细致、到位,执行力非常强。

他们的工作细致入微,做到了SARS疫情中全部感染病例有源可查。

当时不乏这样的新闻,某街道大妈跑到所在区域五星级宾馆,配合管理机构对一位外籍友人进行医学隔离观察;居委会干部为了解某房屋到底是谁来承租,在门前从早晨守候到深夜......

为什么上海能反应迅速、基层社区卫生网络工作如此得力呢?

这和1988年的肝炎疫情有关。

1988年1月,上海市民中有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呕吐、厌食、黄疸等症状,后来证明是由于生食被污染的毛蚶,导致了甲型肝炎爆发。

甲肝的传染性很强,由于卫生条件、医疗条件有限,1988年的疫情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造成30余万人感染,31人死亡。

由于医院住不下了,最后居委会的车棚都被改造成临时隔离病房。给上海市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在这之后,上海市迅速建立了公共卫生事件防御体系。最终在SARS战役中,市民个体+制度体系+医学专家的三根链条,共同阻止了疫情蔓延。

这几天@真第二个区块很启发我。他说:解决问题不在此时,而在彼时。

想要考试不紧张,唯一的方法就是认认真真备考。好的ICU科医生不在于掌握各种高精尖的仪器和操作,而是能灵活预判病情发展,抢在病情恶化之前阻断进程。

很多大问题一但出现就已经是难以解决的状态,只能尽最大可能应对。唯有早做准备,才能在面对的时候,让大问题降维成小问题。

游戏《全境封锁》中钱流感肆虐后的城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年的河南 VS 2003年的上海:解决问题不在此时,而在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