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

一个美丽静默的地狱

              ——评《可可西里》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一部电影87分钟的时间足以体会生命的短暂。一部电影的时间对于人生的长河来说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生命;一部电影的时间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正是在87分钟里让观众驻足凝思,慨然思索。生命多么庄严神圣,失去时却如此轻易。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大自然的残酷,生命的渺小, 生命的易碎。                                                                                                        影片讲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从自愿组织进山巡视到跟到猎分子斗争,再到被迫解散使得以前的八个人进山只有四个活着出来的悲惨命。在整个过程中,环境的严酷、现状的贫穷,而他们只为着心中美好的愿望和保护环境的崇高的理想,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简单的故事,却流露出导演对生命与人性的感悟。

      在简单的镜头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生命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生命的思考。影片以天葬的仪式开场,再以天葬的仪式结束。除了凝重的画面,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荒漠与天空的线条分割构图,还是卓尔湖秃鹰食肉四分之三的构图比例 ,都展现出生命的渺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命的脆弱性。

        影片的背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作用。无形中也照应了主题。祈祷的音乐,在每次的死亡场景中总会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在万只羊骨面前,他们为藏羚羊唱起那种佛歌,此时一种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但同时也似乎变的无比的神圣与庄严,藏羚羊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情感流淌在音乐中,基调依旧平缓无奇,正因为如此观众心头激起一阵狂跳,激愤不已。第二次出现是在日泰的葬礼上,做法事的人用佛歌送他走上最后一程,这是一种对好人去到极乐世界的祈祷跟祝福。这时候我们也跟随着镜头和音乐,影片的基调由悲惨转向平淡。                                         

        影片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现实的厚重感,或许对于导演而言,抑或是电影本身“现实,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令人眩晕的深谷,又仿佛是幽灵出没的、猩红而绚丽的天幕”,因而相对于现实的话语,有关历史的记忆总是显得过于丰满和厚重,并且充满着细腻的层次和无限繁复的目光。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美学追求上,都在慎重的剖析着现实对于人性的制约,通过人的本体和个性的生存的状态展现,从而对当下社会进行深刻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讲,日泰这一角色的建立就是在社会、文化等多重挤压下地一个自比,一方面对生命的敬畏 ,另一方面因为生活经济方面的无奈。

        整部影片没有华丽的战斗画面,也没有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有的只是观众对于生命这一主题引发的思考,导演通过一个简单而又繁复的个体塑造了关于一群敬畏生命的人,通过纯净的镜头语言表露出一种探究性的思考方式。无人荒漠、绵延雪山、恶劣气候、凛冽寒风、等画面中,不仅给观众展现了这一个个生命的生存环境, 也使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无论环境多恶劣,命运多残酷,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进行定位,来一场生命的洗礼,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并且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不舍不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