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L/TLS协议的运行机制

备注:学习 SSL/TLS 是为更深刻地理解 HTTPS 作知识储备。

一、SSL/TSL协议的产生背景

1> 目前互联网常用的 'HTTP协议' 是非常不安全的明文传输协议。
2> 'SSL协议'及其继任者'TLS协议',是一种实现网络通信加密的安全协议。
3> 通过 SSL/TSL协议,可在客户端(浏览器)和服务器端(网站)之间建立一条加密通道,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4> 'SSL证书',也称为 '服务器SSL证书',是遵守SSL协议的一种数字证书。
5> 'SSL证书'由全球信任的证书颁发机构(CA)验证服务器身份后颁发。将SSL证书安装在网站服务器上,可实现网站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传输双重功能。

二、SSL/TLS协议的作用

HTTP协议不使用 SSL/TLS,所以HTTP通信是不加密的通信,也就是说: HTTP通信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明文传输的。

HTTP通信是明文传输,所以具有以下3大风险:
1> 窃听风险(Eavesdropping):'第三方可以窃听(截获)通信内容'。
2> 篡改风险(Tampering): '第三方可以修改通信的内容'。
3> 冒充风险(Pretending): '第三方可以冒充他人身份参与通信'。

SSL/TLS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三大风险而诞生的,目的是达到

1> 所有信息都是'加密传播',第三方无法窃听(截获)。
2> 具有'校验机制',一旦被篡改,通信双方会立刻发现。
3> 配备'身份证书',防止身份被冒充。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上,通信双方的身份都是未知的,这就为协议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协议还必须能够经受所有匪夷所思的网络攻击,这就使得SSL/TLS协议变得非常复杂。


三、SSL/TLS的概念

1> SSL:(Secure Sockets Layer) '安全套接层',
2>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传输层安全',TLS是SSL的继任者。
3> SSL/TLS都是为网络通信提供'安全'及'数据完整性'的一种安全协议。
4> TLS与SSL在'传输层'对网络连接进行加密。

四、SSL/TLS的历史

1> 1994年,NetScape(网景)公司设计了SSL协议(Secure Sockets Layer)的1.0版,但是未发布。
2> 1995年,NetScape公司发布SSL 2.0版本,很快发现有严重漏洞。
3> 1996年,SSL 3.0版问世,得到大规模应用。
4> 1999年,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SOC接替NetScape公司,发布了SSL的升级版TLS 1.0版。
5> 2006年和2008年,TLS进行了两次升级,分别为TLS 1.1版和TLS 1.2版。最新的变动是2011年TLS 1.2的修订版。
6>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 TLS1.0版,接下来是 SSL3.0。但是,主流浏览器都已经实现了对TLS1.2的支持。
注: TLS1.0通常被标示为SSL3.1,TLS1.1为SSL3.2,TLS1.2为SSL3.3

五、SSL/TLS的基本运行过程

SSL/TLS协议的基本思路是: 采用公钥加密法

基本流程如下:

1> 客户端先向服务器索要公钥
2> 客户端用公钥加密信息
3> 服务器接收到秘文之后,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但是,存在两个问题

1> 如何保证公钥不被篡改?
解决办法: 将公钥放在'数字证书'中。'只要证书是可信的,公钥就是可信'的。
2> 公钥加密计算量太大,如何减少耗用的时间?
解决办法: 
* 每一次对话(session),客户端和服务器都会生成一个'对话密钥'(session key),用它来加密信息。
* 由于'对话密钥'是对称加密,所以运算速度非常快,而服务器公钥只用于加密'对话密钥'本身,这样就减少了加密运算的消耗时间。

因此,SSL/TLS协议的基本过程如下

1>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索要并验证公钥。
2> 双方协商生成'对话密钥'。
3> 双方采用'对话密钥'进行加密通信。
 注: 前两步又称为'握手阶段'(handshake)

六、握手阶段详解

SSL/TLS协议的运行机制_第1张图片
握手阶段.png

由图可知: 『握手阶段』涉及4次通信,我们一一来解读。需要注意的是,『握手阶段』的所有通信都是明文的。

6.1 客户端发出请求(ClicentHello)

首先,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先向服务器发出需要加密通信的请求,这被叫做ClientHello请求。

在这一步,客户端主要向服务器提供以下信息:

1> 客户端支持的协议版本,比如 TLS1.0版。
2> 一个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客户端支持的加密算法,比如RSA公钥加密。
4> 客户端支持的压缩方法。

这里需要注意:

1> 客户端发送的信息中不包括服务器的域名。
2> 也就是说,理论上服务器只能包含一个网站,否则就会分不清应该向客户端提供哪一个网站的数字证书。这就是为什么通常一台服务器只能有一张数字证书的原因。
3> 对于虚拟主机的用户来说,这当然很不方便。2006年,TLS协议加入了一个Server Name Indication扩展,允许客户端向服务器提供它所请求的域名。

6.2 服务器响应(ServerHello)

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向客户端发出响应,这叫做ServerHello。
服务器的响应包含以下内容:

1> 确认服务器自己使用的加密通信协议的版本,比如TLS1.0版本。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支持的版本不一致,服务器就会关闭加密通信。
2> 一个服务器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确认使用的加密算法,比如RSA公钥加密。
4> 服务器证书。

除了上面的信息,如果服务器需要确认客户端的身份,就会再包含一项请求,

5> 要求客户端提供'客户端证书'。
比如: 金融机构往往只允许认证客户连入自己的网络,就会向正式客户提供USB密钥,里面就包含了一张客户端证书。

6.3 客户端回应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回应以后,首先验证服务器证书。
  • 如果证书不是可信机构颁布、或者证书中的域名与实际域名不一致、或者证书已经过期,就会向访问者显示一个警告,由其选择是否还要继续通信。
  • 如果证书没有问题,客户端就会从证书中取出服务器的公钥。然后,向服务器发送下面三项信息。
1> 一个随机数。该随机数用服务器公钥加密,防止被窃听。
2> 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3> 客户端握手结束通知,表示客户端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来供服务器校验。
  • 上面第一项的随机数,是整个握手阶段出现的第三个随机数,又称"pre-master key"。有了它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就同时有了三个随机数,接着双方就用事先商定的加密方法,各自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同一把"会话密钥"。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3个随机数,来实现'会话密钥'

1> 不管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需要随机数,这样生成的密钥才不会每次都一样。
2> 由于SSL协议中证书是静态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引入一种随机因素来保证协商出来的密钥的随机性。
3> 对于RSA密钥交换算法来说,pre-master-key本身就是一个随机数,再加上hello消息中的随机,三个随机数通过一个密钥导出器最终导出一个对称密钥。
pre master的存在在于SSL协议不信任每个主机都能产生完全随机的随机数,如果随机数不随机,那么pre master secret就有可能被猜出来,那么仅适用pre master secret作为密钥就不合适了,因此必须引入新的随机因素,那么客户端和服务器加上pre master secret三个随机数一同生成的密钥就不容易被猜出了,一个伪随机可能完全不随机,可是是三个伪随机就十分接近随机了,每增加一个自由度,随机性增加的可不是一。

此外,如果前一步,服务器要求客户端证书,客户端会在这一步发送证书及相关信息。


6.4 服务器的最后响应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pre-master key之后,计算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会话密钥"。然后,向客户端最后发送下面信息。

1> 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2> 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表示服务器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来供客户端校验。

至此,整个握手阶段全部结束。接下来,客户端与服务器进入加密通信,就完全是使用普通的HTTP协议,只不过用"会话密钥"对通信内容进行加密。

SSL/TLS协议的运行机制_第2张图片
握手协议.png

参考链接

MicroSoft TechNet, SSL/TLS in Detail
Jeff Moser, The First Few Milliseconds of an HTTPS Connection
Wikipedia,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StackExchange, How does SSL work?

你可能感兴趣的:(SSL/TLS协议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