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没有在同一天看到日升日落?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有多久没有慢慢享受一顿饭?有多久没有好好感受每一分钟?
塔什干要去希瓦,得搭飞机到乌尔根奇再转车,国内线基本上只有一家航空公司可以选择,就是乌兹别克航空。
到乌尔根奇一天有个三班次,除了早班是中型的空中巴士,其他两班都是小飞机,贪睡的我们选择了中午那班。
然后发现什么叫小飞机,那不是一般的小飞机,那是双螺旋桨小飞机啊!
飞机在空中晃动的程度,让我不禁怀疑,这些机师大概以前都是苏联时期开战斗机的战斗级飞行员,强忍着晕眩好不容易撑到下机,老派又好用的百花油拯救了我。
出机场坐了的士,还要再四十多公里的路程才到希瓦城。
和塔什干的氛围截然不同,没有汽车来来往往的喧嚣,没有城市高楼大厦的拥挤,没有行色匆匆的人们,这座古城多了几分古朴,多了几分放松,好像连时间都走的慢了一些。
悠闲的聊天,花长长的时间和喜欢的人吃一顿饭,感受微风吹拂和四周光影的变化。
傍晚躺在天台上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欣赏天色由蓝变黄又变成深蓝的奇妙过程,坐等满天星斗降临,看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望。
作一个甜美的梦,然后睡到自然醒,吃一顿丰盛的早餐。
爬上宣礼塔,眺望整座城。
穆斯林每天必须朝圣城麦加的方向朝拜五次,在手表还不普及的年代,如何确定礼拜时间呢?就是靠人到宣礼塔上大喊,大家就知道该礼拜啦。
不过现在希瓦这里的宣礼塔仅供游客参观,已经没有以前的功能了。
高耸的宣礼塔内部有楼梯,但一阶就是三十公分,真得要“爬”上去。
城内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小商店,不需要特别规划,就漫无目的的在城里转悠,每个角落都有惊喜。
有些博物馆就只有一个小小的入口,名字也不是很吸引人,就像“手工艺品博物馆”这样普通的名字,但进去后完全是别有洞天。
如果够幸运,还能欣赏到一场传统的歌舞表演。
没有指引你往这里或那里走的指示牌,迷宫般的博物馆等待着游人探索,过了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转个弯可能是条死路,也可能是个有趣的展厅。
也许你会走到国王的寝宫,也许你会走到王子的办公室,也许你会走到一家美丽的小店铺。
走在城里,当地居民会热情的打招呼,基本上东方面孔都是被认为是韩国人或日本人,可能这两国来这里的游客比较多。
在塔什干时见到很多韩国面孔和韩文的商店,朝鲜族占乌兹别克国家约0.7%的人口,大概有十几二十万人,都是有乌兹别克国籍的,一般说俄语。
据说是这样的,1850年代开始,因为饥荒和为了讨生活,一些韩国人开始移民到俄罗斯帝国,他们称自己为高丽人,20世纪一系列的战争让朝鲜移民急剧增加,苏联时期,高丽人逐渐成为苏联最大的边境少数民族之一。
或许是忌惮这样的一股势力,1926年苏维埃中央政府有一个秘密计划,打算把朝鲜族进行重新安置,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行。
直到1937年,苏维埃中央政府以“抑制日本间谍渗透远东边疆区”为借口(当时韩国被日本殖民),才真正对朝鲜族进行大规模强制迁徙。
1937年9月到10月,苏联将数以万计的高丽人强迫迁移至中亚。现在乌兹别克的朝鲜族多是当时的后裔,因为那时实行苏维埃化都强迫用俄语,他们大部分后来也不太会韩文了,这几年民族意识抬头,韩语学校在塔什干越来越多,也许状况有所改变。
一位乌国小哥开心的朝我挥手,并说“阿妞哈谁唷~”(韩语:你好)
不断被误认我也是懒得解释了,于是不拆穿他也就笑着回应“阿妞哈谁唷”
城里面到处都是修复过的痕迹,乌国政府因为资金缺乏,保护古迹的方式很特别,政府会用便宜的价格租给商家,你要开酒店或饭馆或小商店都可以,但是要帮忙维护,当地人好像也会用古法建筑维修,这些从十几世纪保存到现代的古迹就算被修过看起来也没什么违和感。
走着走着忽然遇到一位带着斗笠的中国面孔,原来是兰州来的国家文物修复团队,是来支援国家援助项目的,从去年开始,预计后年完工。
刚刚朝我们说韩语的乌国小哥走了过来,突然说起了一口流利中文。
“你明明就是说中文的嘛,我说韩语你还回我。”
原来他是中国文物队聘请的翻译,主修中文,当场被拆穿真是糗大了,好在大家一笑而过。
项目负责人和我们分享了许多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他们的生活心得,他们最想念的还是家乡菜。说起来,乌兹别克人好像生活只要过的去就好了,没什么太大的追求,食物也很简单。
知道有这样一群人,为着维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分国界的在努力,还是蛮感动的。
路边一间间的小屋里传来有节奏的敲打声,里面藏着一位位的艺术家。
看着一件件精细的手工艺品,或许他们追求的只是和我们不同,一种简单的生活,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心灵的富足。
也许就是不经意的一个转角,里面隐藏了许多细节。
除了大人外,孩子们也都很友善,见到外国人就会热情的说“Hello!”,如果回应,他们又会害羞的跑走,好像很惊奇自己可以跟这些外来生物沟通似的。
太阳渐渐落下,我们爬上城楼欣赏日落,这是个可爱的地方,希望能永远保持这份世外桃源般的纯真。
下一站:布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