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素材,为什么她有写不完的10万+?

同样的素材,为什么她有写不完的10万+?_第1张图片

001

前几日,我看到了一个在知乎有点赞很高的回答。问题是“职业画家的画技究竟有多恐怖?”,回答者七号列举了达芬奇画的一棵树。第一遍看,这棵树普普通通,倘若没有标注是达芬奇的画作,我甚至不觉得好看。然而,七号从《达芬奇论画》里摘录了达芬奇本人对画好一颗树的论述,再看这副普普通通的画竟让我感到毛骨耸然!

同样的素材,为什么她有写不完的10万+?_第2张图片

在分析中,达芬奇阐述了树枝、树叶、蓓蕾、阴影和透光。仅在树枝这一部分的论述里,他就分析了树枝的粗细和生长方向,新枝和老枝的生长角度,树枝的对称性以及阳光和空气对树枝的生长影响。不过是画一棵树而已,达芬奇几乎要将背后的理论汇集成一门全新的科学课,其格物致知的境界实在令人咋舌。


002

昨天看了《哈佛幸福课》第一课,Tel教授说在某项调研报告中,有学者研究了从哈佛毕业的成功人士,发现在众多出色的校友中,仅有几位顶级优秀的。这几位佼佼者并不比其他人更聪明或者更勤奋,他们除了超强的自信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喜欢提问。

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引起发散性思维的方式,譬如小时候做数学题,老师会问“小朋友们还有别的接替方法吗?”;譬如同样是画一棵树,达芬奇大概会在心里反复追问“一棵树有怎样的生长规律呢?”;譬如在做完一项工作后,普通人会草草收尾,而习惯优秀的人会问“有什么值得总结、套用的经验呢?”或者“有哪里值得改进呢?”


003

半个月之前我借助《延禧攻略》的热点来探讨职场进化论的文章,然而读者却寥寥无几。而有不少自媒体大号也写了类似的文章,仅在我关注的公众号中就有20+篇。女性主题的大号她刊有两篇文章追了这个热点,篇篇阅读量过十万。

我认真看了这两篇文章,发现虽然我的观点跟它有多处一致,但是它的关键点提炼得比我深刻、链接的例子比我丰富、结尾的升华出发深思。这些优点绝不是简单一句“还不是它粉丝多”能够解释的。


004

优秀的关键在于发散性思维,这种发散性思维并不是散漫无章、漫无目的,而是要以一个关键点出发,以一定的规律去总结思考,最终再落实在一个核心点上。在这个过程中,发散的方式并不唯一。

例如由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开始发散,你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电视剧制作的角度:

这个电视剧的剧本是如何构思的?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位演员?去了那几个地方进行录制?演员的妆发礼仪有什么特点?剪辑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取舍的?通过哪些渠道进行了宣传?选择了哪一个平台放映,为什么这么选?……如果我能够拍一部电视剧,我要借鉴哪些经验/吸取什么教训?

从人物方面分析:

这个角色生于什么时代,什么家庭?演员自身的性格是否影响了角色的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如何影响了剧情的发展?某些关键的选择仅是个人决定,还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何联系?不同版本电视剧的同一角色有何差异?……这个角色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特点?

初此之外,还可以分析电视剧的画面构图、装扮与角色性格的融合、演员的成长、与观众的互动营销等等。


005

能做好一件事,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有可能是各方配合到位、有可能是这次运气绝佳;

而能够连续做好系列的事,甚至像达芬奇、马斯克一样成为跨领域的专家,发散性思维就是必不可少的特质!


END.

2018/08/15


达芬奇论树:来自知乎《职业画家的画技究竟有多恐怖?》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样的素材,为什么她有写不完的10万+?)